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2012年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安徽省语音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双方于2018年5月签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共同推进安徽智能语音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将“中国声谷”打造成全国智能语音领域产业发展高地。

材料一:下图为安徽省地形示意图。

材料二:2013年,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落户合肥高新区。作为我国首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自成立以来,聚焦发展“声音产业”,探索用声音唤启万物互联时代。2017年12月28日,《关于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的发展规划(2018-2025年)》已正式发布。根据规划,2025年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互联网产品用户将达到15亿户。

(1)描述安徽省地形特征。

(2)据图分析安徽省植被类型多样的原因。

(3)说明“中国声谷”快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或西南部为起伏和缓的低山丘陵,东北部为地势低平的平原)。 (2)安徽省纬度跨度大,且我国南北方分界线从其北部穿过,使植被类型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升高,在西南山区随地势升高,植被类型出现垂直差异;(或安徽省水域面积广大,形成大面积湿地区域,发育有多样的湿地植被)。 (3)人们生活中对语音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中国声谷”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中国声谷”是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有较好的政策扶持;位于安徽省省会,交通及通信技术条件优越;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进驻,推动技术研发平台、产业链的形成。 【解析】 本大题以安徽省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形特征描述、生物多样性成因、工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描述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安徽省地形特征应结合安徽省地形示意图从地形类型、地表起伏特征、地势特征和地形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图中显示,安徽省平原和丘陵面积最大,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图中显示,海拔较高的山地在西南部和南部,东部和北部较低,因此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整体上起伏不大。西南部有大别山地和皖南山地,中部为江淮丘陵,北部和东部为地势低平的平原。 (2)安徽省植被类型多样的原因应结合图中信息从环境的复杂性进行分析。安徽省纬度跨度大,且我国南北方分界线——淮河从其北部穿过,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差异明显,且具有过渡性特征,因此使得当地植被类型多样。图中显示,安徽省地形类型多样,平原、丘陵、山地和水域都有大面积分布,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导致植被类型多样。西南山区相对高度较大,随地势升高,植被类型出现明显的垂直差异,使得植被类型多样。安徽省河流和湖泊等水域面积广大,形成大面积湿地区域,发育有多样的湿地植被,从而更加丰富了安徽省的植被类型。 (3) “中国声谷”快速发展的主要条件应从市场、政策、技术、集聚等方面进行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语音服务需求得到快速增长,为“中国声谷”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将“中国声谷”打造成全国智能语音领域产业发展高地。表明“中国声谷”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有利于快速发展。“中国声谷”位于安徽省省会,当地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多,技术条件优越;大量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进驻“中国声谷”,推动技术研发平台、产业链的形成,集聚效应显现,有利于“中国声谷”快速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省东部、北部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A.上升、上升 B.上升、下降 C.下降、上升 D.下降、下降

2.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

A.地温 B.积雪 C.植被覆盖率 D.日照时数

 

查看答案

    慕尼黑(德国南部城市)郊区农业被认为是创意农业的经典,其主要内容为文化休闲、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被称为“绿腰带”。绿腰带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农业用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种植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符的农作物,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适宜的休闲场所。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发展绿腰带项目的前提是当地拥有

A. 高度发达的交通网 B. 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

C. 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D. 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

2.绿腰带项目对慕尼黑郊区的影响是

A.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 地域范围得到扩展

C. 完善了服务功能 D. 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

 

查看答案

    人们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来形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色。在青海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下图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局部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解释正确的有(   )

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都较大

②“一日须携四季装”——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小

③“山下百花山上雪”——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地面温度低易结霜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或面临的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可在区内大力推广小麦种植

B. 该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增加牲畜数量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之一

C. 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干旱、霜冻、风沙

D. 该地区南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查看答案

    黄土高原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

读图和表,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

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

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 mm以下粒径泥沙最多

D.2013年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2.导致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

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

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

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

 

查看答案

    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沙岛附近最为集中(如下左图,黑色区域为水域),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分布(如下右图),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大趋势。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青海湖东岸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湖沉积物 B.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

C.沙丘东坡缓西坡陡 D.沙丘向湖心移动

2.据图推测,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因素有

①西北风  

②湖陆风   

③地壳隆起  

④河流  

⑤地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3.推测近年来青海湖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

A.气候干旱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