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

1)西辽河属于          (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处于半湿润与         区、温带森林带与         带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请分析西辽河流域1995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特点及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3)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1)外 半干旱 温带草原 (2)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草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耕地数量增加最多,草地数量减少最多。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 (3)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或草场退化;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解析】 本题以西辽河水系及其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为材料背景,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森林的作用以及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性较强,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判断内、外流河的主要依据是河流是否流入海洋。由图可知,西辽河流入海洋,因此为外流河。西辽河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大兴安岭为我国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西辽河显著的过渡性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读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读图可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其中耕地增加最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其原因是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被开垦为耕地。 (3)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由其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知该地存在破坏林地、草地,过度开垦,农业用水量大增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下左图为“中巴铁路”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下右图为喀什、瓜达尔气候资料图。

(1)说明瓜达尔港的地理位置优势。

(2)比较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温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喀什降水主要特征的成因。

(3)指出中巴铁路在建设过程中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4)说明印度河对巴基斯坦农业带来的有利影响。

 

查看答案

读“西北重点地区缺水情况表”,完成下面小题。

1.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是

A.新疆 B.河西走廊 C.柴达木盆地 D.宁夏

2.下列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疆农业需水量少,但由于气候干燥,导致该地区缺水率高

B.河西走廊地区的可供水的来源主要是夏季的大气降水

C.柴达木盆地城镇需水和农业需水的规模小,故缺水率低

D.宁夏农业需水量大,而可供水不足,故缺水率高

 

查看答案

    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及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地形 C. 季风 D. 海陆位置

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 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 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C.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 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人西北

 

查看答案

沙柳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下图为沙柳造纸产业链图。读图,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1.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

A.吸烟滞尘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

2.造纸产业链条(  )

A.使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查看答案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