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面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

下面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的差异造成的

B.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

C.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D.城乡差别大造成的

2.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

B.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C.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D.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1.C 2.C 【解析】 1.图示地区人口从人口承载系数大的地区向人口承载系数小的地区迁移,或从经济落后省份向经济发达省份迁移,因此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C正确;ABD不是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2.从图示信息分析,人口迁出省多为内陆经济落后省份,可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开发能力,调控人口承载能力,缓解人口压力,A正确;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是中国的国策,B正确;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利于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C错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行产业升级,缓解人口压力,D正确。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

A.8亿~9亿 B.15.1亿或16.6亿

C.15亿~16亿 D.14亿~15亿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容量因素的是        (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国家的人口政策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地区开放程度

 

查看答案

    目前,南京常住人口正以每年10万的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南京市总人口数将超过900万,并有可能突破1000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南京市人口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

A.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 B.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C.进入新的一轮生育高峰  D.外地人口迁入

2.南京市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①人均收入大幅下降         

②社会医疗保障难度加大 

③郊区城市化发展缓慢       

④就业困难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变化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图为我国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及预测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10-2015年,我国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变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

A.青少年比重明显增大 B.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

C.国际人口迁移增多 D.人口老龄化加剧

2.为缓解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限制人口迁出 ②实施“二孩”政策 ③发展智能化产业 ④实施产业国内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下图为1985—2010年我国人口自然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我国(  )

A.1985年之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

B.1987年之后,人口总量持续下降

C.2002年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死亡率

D.2006年之后,人口出生率变化较小

2.目前,我国人口(  )

A.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迅速

B.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C.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年净增人口少

D.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出现人口负增长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江上游原始森林具有很高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但长期以来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长江上游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湖泊淤塞。

材料二 湖北省境内湖泊众多,星罗棋布,50年代有大小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但现在只有83个。湖南省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也缩小四成。

材料三 图甲为长江流城图,图乙为长江流域某地气侯特征图。

(1)试比较塑造长江甲、丙河段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和主要利用方式。

(2)长江乙河段易遭遇洪灾,试从气候和地形角度简要分析乙处形成洪灾的自然原因。

(3)试指出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人为原因。

(4)为防治长江乙河段洪灾,可以采取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