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方的特点,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称誉,读图...

    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方的特点,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称誉,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分析地形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影响正确的是:(    

①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利于河谷形成地形雨

②北部高大山脉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

③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挡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

④地形封闭,各大洋水汽都难以到达,但有四周高山冰川的融水  

⑤独特的地形使该地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冬冷夏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2.该地区的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生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山脉“阴阳脸”。关于“阴阳脸”现象形成原因正确的叙述是:        (    

A.阳坡温度高,不适合树木生长

B.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

C.阳坡山地放牧与过度樵采毁坏了森林

D.阴坡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适合树木生长

3.关于伊犁河谷种植业发展的主导自然条件是:     (    

A.地形平坦开阔 B.热量条件较好

C.灌溉水源充足 D.土壤肥沃

 

1.A 2.D 3.C 【解析】 1. 2. 3.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3.“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是(  )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高铁多段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施工技术。

下图为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高铁多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春季冻土消融 B.防止黏土地基沉降

C.减少大量占用稻田 D.降低洪水泛滥危害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高铁的建成通车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显著减轻航空运输的压力 B.提高沿线农产品的外运量

C.缩短中东部地区时空距离 D.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2.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C.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 D.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3.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C.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查看答案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下表为上海松江某两个家庭农场的基本资料。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农场

经营方式

面积

年收入(2012年)

A

种养结合

200亩

20万(种田13万+养猪7万)

B

机农结合

200亩

20万(农机服务4万+种田16万)

 

 

1.发展家庭农场的最大优势在于

A.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满足市场供应

B.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C.满足城市郊区“农家乐”旅游的需要

D.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的推广

2.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要向家庭农场转化,还应该大力推进

A.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B.滴灌、渗灌等更先进的灌溉方式

C.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和化学化

D.育种、栽培、管理、销售一体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