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关人口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世界人口海拔分布图”、"世界人口距海岸分布柱状图”。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
材料三,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世界人口迁移预测报告。
(1)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的一般特点是_________。
(2)分析图“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中B地人口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
(3)巴西人口集中分布于_________,巴西等南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不在低海拔而是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主要是在因为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四,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__________向________,迁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某学校开展了“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远景规划”的课题研究。下图为该校学生绘制的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远景规划”研究报告:
(1)“辨身份”。甲、乙、丙表示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商业区。
(2)“做参谋”。王同学的父母打算在①、②两地在建楼盘中选购住宅,①、②地中地价较低的是 ,购物方便的是 。
(3)“当代表”。该市准备在③地规划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园,在④地规划以微电子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园。作为学生代表,请判断其中选址不合理的是 (③或④),并说明理由。
(4)“谋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该市将不断向北发展,限制其向南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打造“文化厚重、生态宜居”的新城区,该市应采取的对策有 。
根据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丹霞同学家住左图中①地附近,家乡附近有几条小溪。为提高地理实践力,丹霞和班上同学在地理老师苏杨的带领下进行野外考察,他们查阅了当地水文、气候、地质等资料,并实地观察调查小溪出口堆积体的大小,各处堆积厚度及颗粒物粗时状况,其中一处的 山口堆积体景观如右图所示。
(1)左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丹霞同学家乡附近几条小溪出山口堆积物的平面形状为_________、堆积物表面沉积颗粒物质的水平分布特征为_________。
(3)观察图所示的地貌景观,说明其形成过程。__________
(4)丹霞观察发现几条小溪山口堆积体的大小、沉积物的厚度及颗粒物的大小与上游河流 侵蚀作用密切相关。请你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强度与径流量、坡度的关系。__________。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
材料二:图甲、图乙分别示意M、N两点间两个不同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单位:百帕),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1)A、B两点风力更大的是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
(2)根据近地面风的受力分析,与等压线垂直的力为_______,与风向相反的力为______,与风向垂直的力为_________。
(3)图甲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_____(海或陆)风,乙图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___(海或陆)风。图甲反映的是______(白天或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 M、N两点中温度更高的是_______。
(4)如果乙图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东风,则高空P与Q之间的风向是_________。
清华大学设计的城市森林花园是第四代住房,被誉为"住房4.0".每套住宅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科树木、花草、养鸟……在空中占一亩地就会带来数十亩长满花草餉院子,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热”的梦想。
读“住房3.0”和“住房4.0”景观对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1.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促进城镇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④提升市内大气环境质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增大城郊风强度
③增加城市地表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 B.② C.③④ D.①④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 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重点承接含 企业总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内的非首都功能。
完成下面小題。
1.设立雄安新区的目的主要有( )
①扩大北京环境承载力 ②调整京津冀城市布局
③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有(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②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
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 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 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