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首次突破 0. 5 米级分辨率的商业遥感卫星“ 高景一号”传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一幅卫星图像。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从“高景一号”传回的卫星图像中,可以
A.计算阅兵的人数 B.区分士兵的性别
C.识别阅兵的方阵 D.读取士兵的身高
2.为保障受阅过程中受阅方阵的士兵步调统一、速度一致,宜采用的辅助手段是
①遥感系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为尽量减少阅兵过程中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北京当天车辆出行给出合理建议,除交通网分布、居民点分布等图层外,还需要从数据库中优先调用
A.行政机关位置分布图 B.人口密度分布图
C.商业网点分布图 D.日常车流流量统计图
冰岛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下图为冰岛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和冰川广布,可大力发展旅游业 B.海上交通便利,对外加工贸易发达
C.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地势东高西低
2.影响冰岛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B.气候和交逋
C.交通和资源 D.地形和交通
3.当冰岛被低压中心控制时
A.大兴安岭林区进入防火戒严期
B.昼长时间:嫩江>大杨树>加格达奇>塔河
C.呼伦贝尔草原正值旅游旺季
D.正午太阳高度:嫩江<大杨树<加格达奇<塔河
读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旧金山留学的某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最后到达丁地。从出发地到甲地期间,某同学可能遇到的现象正确的是
A.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B.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地面平坦,麦浪翻滚 D.连日高温多雨
2.影响甲→乙→丙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土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北美五大湖工业区示意图,右图为德国鲁尔工业区示意图。
材料二:2013年12月美国底特律市宣告破产。底特律曾是世界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汽车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移民,城市人口一度达到180万。但因底特律汽车产业的衰落等原因,到2010年近60%的人口迁出。
材料三:德国鲁尔地区从19世纪后半叶起成为世界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也曾面临经济衰落等问题,后经综合整治,鲁尔工业区重新走向繁荣。
(1)两大工业区早期发展工业共同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产业结构分析,底特律市从辉煌走到破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影响底特律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4)底特律市的破产及鲁尔区由衰落走向繁荣的案例,给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是____________。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往返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铁路货运“中欧班列”应运而生。2017年4月29日,中欧班列首次采用冷链运输白俄罗斯的液态奶等食品。白俄罗斯气候温和,年降水量为550~700mm。该国是世界五大奶制品出口国之一,奶牛场高度集中,超过90%的产量都来自于国有牧场。
材料二:许多世界高端葡萄酒产自下图中部分西欧国家,中国消费的中端葡萄酒超过80%由本土酿造,国外酒商正积极开拓中国高端葡萄酒市场。葡萄酒在运输过程中最适合的温度为14~20℃,从义乌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到西班牙马德里的“义新欧”货运班列,首趟运行21天,比海运缩短约10天。高端葡萄酒是远程运回的重要货品之一,下图示“义新欧”班列路线。
(1)阿斯塔纳是“中欧班列”运行线路经过的重要城市之一。分析该城市适宜开发利用的新能源。
(2)西班牙的果蔬在欧盟市场竞争力强。分析该国果蔬种植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
(3)与海运相比,说明选择“义新欧”铁路从西欧运输高端葡萄酒到义乌的优势。
塔霍河调水工程是西班牙将塔霍河的水调往塞古拉河流域的一项调水工程。塔霍河流经西班牙腹地,经葡萄牙注入大西洋,全长约1000千米。水量丰沛,源头70%的水量都被调往塞古拉河流域。塞古拉河是西班牙东南部注入地中海的一条河流,流域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农业增产潜力大。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有关西班牙塔霍河调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程难度小,穿过一座分水岭和一些河谷
B.河水输入塞纳霍水库后,还要逐级提水
C.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塞古拉河流域的灌溉用水
D.彻底改变了塞古拉河流域的水热组合状况
2.西班牙塔霍河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
A.塔霍河源头生态状况良好,不会影响塔霍河沿岸的植被
B.塞古拉河流域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C.加剧了塔霍河流域的大气污染程度
D.塞古拉河流域的城市地面下沉程度加剧
3.“一带一路”是互惠双赢之路,它对密切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意义重大。与俄罗斯的合作有利于我国
①引进大量民间资本
②输入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进口大量油气资源
④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