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能正确...

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每一个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主观意愿的结果

2.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方向 B.生活特点

C.发展水平 D.发展条件

 

1.B 2.A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区域分别具有不同的降水特征,每一区域内部具有共同的降水特征,这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B项正确。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的边界有些是明确的,有些是模糊的,图中区域边界是模糊的,A、C项错误。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图示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以年降水量为依据进行划分的,D项错误。 2.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A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某班同学模拟实验“水循环主要环节”,根据实验步骤和示意图完成下题。

(实验用品)

烧瓶、石棉网、带有橡皮塞的弯玻璃导管、玻璃板、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

(实验步骤)

①往烧杯内加入适量的自来水。按图所示,将装置连接好。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待弯玻璃导管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

③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固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

(1)烧杯里的水经过加热后      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在冰块制冷的作用下凝固,形成      降落到托盘的水,在托盘上流动,形成      。(填写水循环的环节)

(2)若该实验建立密封环境,水的总量      (会/不会)发生变化;从水循环的角度看理由是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改进实验使其更加贴近自然状况,并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查看答案

读“我国东部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图中 A、B、C 代表的三大类岩石名称是:A______岩,B______岩,C______岩。

(2)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是______地形,其形成原因______

(4)图中乙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是______地形,其形成原因______

(5)丙处是______(地貌名称),请简述其形成过程。

 

查看答案

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产生重要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洋流①按成因属于_____,其对沿岸气候起到____作用。洋流②按水温的相对高低属于_____,其对沿岸气候起到______作用。

(2)图中的渔场名称是______,该渔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______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______被带到表层,有利于______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吸引了大批鱼群。

(3)早期欧洲航海家横跨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但是令后来的航海者感到奇怪的是,相对于航线 B,航线 A 的路程更短,用时却更长。这主要是航线 A 受____________影响,航行逆风逆水。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地形

C.耕地 D.聚落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距城镇过远 B.线路过长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查看答案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