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总人口72万,其中一半的人口居...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总人口72万,其中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周边的卫星城。城市土地利用与地铁交通系统有紧密联系。50%以上的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1)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区和卫星城共同组成大斯德哥尔摩市,据图描述该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

该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在各城市的中心区,与社区市民广场相连,广场周边被商店、学校、及社区基础设施围绕,居住区分布在距离车站600米范围内,车站周围形成高密度住宅区,这样的功能区一般称作混合区。

(2)请说明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优点。

(3)图中卫星城③是以高新技术著称的西斯塔科学城,科学园区有750家公司,就业人口中移民占50%,主要来自欧盟、美国和以色列,通信、交通设施完善。请说明该城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条件。

 

(1)围绕市中心区沿轨道交通线形成放射状;多中心(核心)城市空间形态。 (2)土地利用集约高效(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方便人们乘坐轨道交通出行;同时方便购物,减少人们出行次数,节约时间等。(任答两点满分) (3)临近大学城,科技人才多;靠近国际机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舒适;通讯信息联系便捷。(任答三点满分) 【解析】 本题以斯德哥尔摩城市示意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内部结构以及工业的区位因素,综合性较强,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读图可知,图中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区和卫星城通过放射状的地铁交通线连接,共同组成大斯德哥尔摩市。因此该形态为放射型城市形态,其特点是多核心、多中心。 (2)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从居住区与交通车站之间的距离来分析。居住区分布在距离车站600米范围内,车站周围形成高密度住宅区,方便人们乘坐轨道交通出行;该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在各城市的中心区,与社区市民广场相连,广场周边被商店、学校、及社区基础设施围绕,这样的混合功能区,整合了各项生活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出行次数,节约时间,方便生活。 (3)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条件主要从交通、科技、环境、通讯等方面分析。从交通来看,靠近飞机场及轨道交通,交通条件优越;从科技来看,靠近大学城,科技人才多,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布局;从环境来看,环境优美舒适;从通讯来看,通讯信息便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武汉市城区图:

材料二:下图为武汉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图及武汉市迁入人口就业结构图.

材料三:下图为主要人口迁出省份迁往武汉市的人口统计图.

(1)指出目前武汉市的人口增长类型及其特点。

(2)简述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3)根据材料说明武汉市迁入人口的地区构成特点。

(4)分析人口迁入对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农业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商品谷物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箭头表示该地农业生产忙季和闲季错开

B.水热条件决定着该地农产品类型和规模

C.该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

D.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平原

 

查看答案

下图为四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 型及其分布区可能是

A.①--游牧业--蒙古

B.②--传统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

C.③--水稻种植业—恒河三角洲

D.④--商品谷物农业—城市近郊

2.图中

A.①地牲畜以牛、羊为主,为粗放农业

B.②地市场适应性差,为集约农业

C.③地产品运输对冷藏保鲜技术要求高

D.④地农业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查看答案

微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经营灵活、规模适度的农场,其生产管理主要是对营养液加液时间和次数进行调节。下图为某微农场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微农场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科技 C.政策 D.劳动力

2.如果在城市地区推广微农场,其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      )

①削弱太阳紫外线辐射   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③增强城市雨岛效应     ④减轻水源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并非直接生长在海水里,而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2017年在山东省青岛市的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袁隆平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获得丰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岛成立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利的条件是

A.气候雨热同期 B.盐碱地面积大

C.劳动力丰富 D.交通便利

2.发展海水稻种植的意义有

①增加粮食产量    ②缓解耕地资源不足   ③缓解水资源危机    ④保护滩涂湿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