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北水南调工程是将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以补充辽河中、下游及吉林省沿调水线...

    北水南调工程是将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以补充辽河中、下游及吉林省沿调水线地区用水的工程规划。下图是该区域北水南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调水工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

A.调水沿线途经四类干湿地区

B.调水沿线的主要地形是平原

C.松花江哈尔滨段径流季节变化将变小

D.合理规划确保北水南调工程全年调水

2.该工程建成后对区域可能的有利影响是(  )

A.增加西辽河年径流总量,增加水电站发电量

B.改善该区域水运条件,有利于汛期排洪减灾

C.缓解沿线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D.增加沿线地区生态用水,减少土壤盐碱化发生几率

 

1.BC 2.BC 【解析】 1.调水路线,沿途经过三种干湿地区,A错。调水沿线的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B对。由于哈尔滨以上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所以松花江哈尔滨河段,径流量季节变化将变小,C对。由于东北地区的河流冬季结冰期较长,不能实现全年调水,D错。故选BC。 2.调水将为辽河中下游地区径流量增加,而西辽河位于上游,流量影响不大,A错。建成以后,可以改善区域的水运条件,有利于汛期排洪减灾,沿线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BC对。由于沿线地区气候干旱,由于引水使得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盐碱化发生的几率会增大,D错。故选B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区域借助GIS系统识别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一组图像资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

A.甲地宜大规模发展林果业 B.乙地自南向北,流速较快

C.丙地的城镇化水平最低 D.丁比戊路更宜建高速公路

2.在进行绿色宜居城镇发展规划时,除土地利用图外,还需要叠加该区域的(  )

A.降水分布图 B.空气质量图

C.矿产分布图 D.人口分布图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制造业中部分行业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和研发投入强度示意图,中美贸易摩擦下,部分行业可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最容易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行业是

A.计算机     电气设备 B.交运设备   食品饮料

C.木材加工   纺织服装 D.食品饮料   纺织服装

2.中美贸易摩擦下,我国大规模对外产业转移并未发生,主要是因为我国

①劳动力成本较低 ②科技实力较高 ③内需市场广阔 ④产业配套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弃风是指在风电发展初期,风机处于正常情况下,由于当地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发电的现象。下图为我国弃风情况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风力发电的有利条件是(  )

A.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B.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C.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D.缺乏煤、石油等常规能源

2.由燃煤发电取代部分弃风电量,可能带来的影响(  )

A.用电需求量下降 B.酸雨范围向北扩大

C.缓解全球变暖趋势 D.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查看答案

“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各河段“病症”的成因及对症的“药方”组合正确的是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旱——加高、加固堤坝

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C.“腹泻”——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D.“脚肿”——土结构疏松;地表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2.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A.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B.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地处我国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查看答案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 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 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 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据此 回答下列各题。

1.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2.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

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

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大力扶植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D.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