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位于四川西部的杂谷脑河流域海拔高度在1326-5922m之间,境内峰峦重叠,山高...

    位于四川西部的杂谷脑河流域海拔高度在1326-5922m之间,境内峰峦重叠,山高坡陡,沟谷狭窄,气候、植被和外力作用垂直差异显著。流域内植被保护较好,径流量具有“季节变化较大、年际变化较小”的自然特征。下表示意该流域植被类型及景观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1900米以下的峡谷相比较,1900-2400米范围

A.降水量小 B.气温高 C.植被覆盖率低 D.土壤湿度大

2.推测杂谷脑河流域地表风蚀作用最显著的范围是

A.1900米以下的峡谷 B.1900-2400米

C.2400-3000米 D.3000-3900米

3.杂谷脑河补给类型中,补给量季节变化较大、年际变化较小的是

A.冰雪融水 B.雨水 C.湖泊水 D.地下水

 

1.D 2.A 3.A 【解析】 1.结合材料可看出1900-2400米是灌木、夏绿针阔混交林,植被覆盖率高,1900米以下的峡谷是旱生灌丛、草被,植被覆盖率低。植被覆盖高说明了降水量大、土壤湿度大,因此D正确,A、C错。海拔越高,气温越低,B错。 2.地面摩擦力越小,风蚀作用越强。从材料中可看出从1900-3900米均是森林覆盖,因此植被覆盖率高,地面摩擦力大,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强,风蚀作用弱,可排除BCD;海拔1900米以下的峡谷是旱生灌丛、草被,植被覆盖率低,植被较为矮小,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弱,风蚀作用强,A正确。 3.结合材料可看出当地的海拔高,有冰雪带,在夏季气温高时冰雪融化,冰雪带冬季封冻,年际变化小,季节变化大,因此A正确;当地地处季风气候区,雨水补给主要在夏秋季,季节变化大;但季风气候不稳定,年际变化大,B错;湖泊在枯水期补给河流,但该地湖泊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因此年际变化大,C错;地下水是最稳定的补给水源,因此季节和年际变化小,D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山地不同植被群落8月份某时段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随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水分 B.土壤温度 C.光照强度 D.地下生物量

2.图示时段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峰值明显滞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枯枝落叶少 B.根系发达 C.树冠茂盛 D.树干高大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某台风中心过境广州白云机场时近地面的风向和风速变化,图中表示风向的度数是以正北方向为基准,按顺时针转过的角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台风过境白云机场时近地面的风向变化依次是

A.东北风-静风-东南风-偏南风

B.西北风-静风-西南风-偏南风

C.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

D.西北风-西南风-静风-偏南风

2.台风登陆后强度会逐渐减弱的主要原因是

A.水热供应减少 B.摩擦力减水

C.地转偏向力增大 D.地转偏向力减小

 

查看答案

    农业生产中将地面温度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低于0℃的日期分别称为初霜日和终霜日,自终霜日到初霜日之间的天数称为无霜期。某研究团队根据多年观察数据,绘制了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年无霜期等值线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凉州、古浪两地无霜期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A.16 B.21 C.24 D.26

2.影响凉州、古浪两地无霜期天数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海拔高度

 

查看答案

    河床的冲淤过程主要取决于河流的含沙量和输沙能力的对比关系。三峡大坝蓄水后对下游荆江河段河床的冲淤过程产生了明显影响。宜昌站和螺山站分别是荆江河段上游和下游的两个水文监测站,下图为两站在三峡大坝蓄水前后的含沙量变化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三峡大坝蓄水前荆江河段

A.丰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 B.丰水期冲刷,枯水期冲刷

C.丰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 D.丰水期淤积,枯水期淤积

2.三峡大坝蓄水后,荆江河段

A.水位上升 B.河床加深 C.流速减慢 D.洪涝加剧

 

查看答案

    我国某省会城市地铁1号线是该市轨道交通的核心线路,2008年开始规划,2010年开工,2016年正式运营,线路基本呈南北走向,穿越城区中心,连接城区南北两端。运营前后,地铁沿线缓冲区(地铁两侧影响范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发生变化。下图示意地铁沿线1000米缓冲区内不同年份住宅、工业、商业、仓储用地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④依次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商业、工业、仓储、住宅 B.工业、商业、仓储、住宅

C.住宅、工业、仓储、商业 D.仓储、住宅、工业、商业

2.运营前后,地铁沿线1000米缓冲区内上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率

A.自南端至北端减小 B.自北端至南端减小

C.自城区中心至南北两端增大 D.南北两端至城区中心增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