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中国龙”——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如下图所示...

“中国龙”——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1.黄河各河段的“病症”、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搭配正确的是(    )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C.“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D.“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2.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处我国地势的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1.C 2.A 【解析】 1.本题考查黄河生态环境问题的判读:“大量脱发”是在描述荒漠化,主要是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A错误;动脉阻塞描述凌汛现象,应当疏浚河道,B错误;“腹泻”指的是水土流失,主要是地表植被严重破坏,因此要加强退耕还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C正确;脚肿——地上河的发生也和上游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有关,D错误。故选C。 2.上游进行梯级开发主要是利用河流的水能,主要是由于该地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A正确,C错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该地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B错误;上游地区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D错误;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们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来形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色;在青海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读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局部图,回答问题。

下列解释正确的有

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都较大

②“一日须携四季装”——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

③“山下百花山上雪”——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易结霜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读海上风力发电设施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在我国西北,风力发电常被称为“垃圾电”,其原因可能是(     )

A. 成本低 B. 发电不稳定 C. 占用耕地 D. 污染环境

2.在我国东南沿海投资海上风力发电有较大的风险,主要是因为(     )

A. 海上环境复杂,建造海上风力发电设施成本较高

B. 海水的腐蚀性强,会对海上风力发电设施造成破坏

C. 东南沿海台风多发,会对海上风力发电设施造成破坏

D. 东南沿海其他能源丰富,会造成海上风力发电没有市场

 

查看答案

    某游客在日记中记录:这里的日出真早,北京时间2:15就已经是白天了,不愧为我国“东方第一镇”。这个边境小镇的市场上,集聚了大量的相邻国家的境外商人进行木材、大豆、小麦等交易。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我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位于(  )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

2.依据日记内容判断,当时的季节是(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3.小镇市场上集聚的境外商人,最可能来自的邻国是(  )

A.朝鲜 B.俄罗斯 C.蒙古 D.韩国

 

查看答案

20105月,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等人首次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给出了定量、定位分析,将线还原成了宽度26.42公里—195.41公里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中国南北分界带的地理意义,错误的叙述是

A.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 B.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

C.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 D.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的分界

2.中国南北分界带西端,最接近我国

A.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带 B.地势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

C.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交界带 D.森林向温带荒漠过渡的地带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

A.区经度地带性差异较显著

B.区纬度地带性差异较显著

C.区垂直地带性差异较显著

D.地带性差异均以热量为主导

 

查看答案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2.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 B.水运发达

C.冬季河流结冰 D.雨热同期

3.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盛行风向 D.纬度位置

4.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D.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