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丹麦科学家Sorensen用公式pH=-lgc(H+)引入pH,1999年荷兰科学家HenK Van Lubeck提出酸度(AG)的概念,以更好地表示溶液的酸碱性。酸度(AG)的定义为 。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常温时,中性溶液的pH=7,AG=0
B.酸性溶液的AG>0,AG越大,溶液的pH越小
C.碱性溶液的AG>0,AG越大,溶液的pH越大
D.常温下,0.1 mol/LNaOH溶液,AG=-12,pH=13
两根金属铂做电极,以KOH溶液做电解质溶液,从两极分别通入CH4(g)和O2,则对该燃料电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2-+7H2O
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
C.标准状况下,通入5.6 LO2并完全反应后,有0.50mol电子转移
D.放电一段时间后,通入O2的电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
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A为负极;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电流由D→导线→C;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有①Na2CO3溶液;②CH3COONa溶液;③NaOH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 ③>②>①
B.若将3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C.若分别加入25mL0.1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若3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在100 mL某一元弱酸(HA)的溶液中,以0.50 mol/L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后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弱酸在滴定前的浓度是0.15 mol/L
B.该弱酸稀释10倍后pH为4
C.滴定过程为求滴定终点,最合适的指示剂是酚酞
D.滴定终点时,c(A-)=c(Na+)>c(H+)=c(OH-)
甲酸和乙酸都是弱酸,当他们的浓度均为0.10mol/L时,甲酸中的氢离子浓度约为乙酸中的氢离子浓度的3倍。现有两种浓度不等的甲酸溶液a和b,以及0.10mol/L的乙酸,经测定它们的pH从大到小依次为a、乙酸、b。由此可知( )
A.a的浓度必小于乙酸的浓度 B.a的浓度必大于乙酸的浓度
C.b的浓度必小于乙酸的浓度 D.b的浓度必大于乙酸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