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已知反应2A(g)=B(s)+C(g)的ΔH为正值 ,设ΔH和ΔS不随温度而变,...

已知反应2A(g)=B(s)+C(g)的ΔH为正值 ,设ΔH和ΔS不随温度而变,下列正确的是

A.该反应熵值增大,故能自发进行

B.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C.低温下不能自发变化,高温下能自发变化

D.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变化

 

D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过氧化氢俗名双氧水,医疗上利甩它有杀菌消毒作用来清洗伤口。根据下列反应回答问题。

     A.6ec8aac122bd4f6e

     B.6ec8aac122bd4f6e

     C.6ec8aac122bd4f6e

     D.6ec8aac122bd4f6e

(1)上述反应中,6ec8aac122bd4f6e仅体现氧化性的反应是               (填代号,下同),6ec8aac122bd4f6e既体现氧化性又体现还原性的反应是                            。      

(2)上述反应说明6ec8aac122bd4f6e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3)某强酸性反应体系中发生的一个氧化还原的离子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六种微粒:

6ec8aac122bd4f6e已知该反应中6ec8aac122bd4f6e只发生了如下过程:6ec8aac122bd4f6e

    ①反应体系选择的酸是                   (填"序号")。

       A.盐酸      B.浓硫酸      C.稀硫酸    D.醋酸

    ②如果上述反应中有 6.72L(标准状况)气体生成,转移的电子为             mol.

(4)6ec8aac122bd4f6e有时可作为矿业废液消毒剂,有"绿色氧化剂"的美称;如消除采矿业胶液中的氰化物(如KCN),经以下反应:KCN+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A+6ec8aac122bd4f6e(化学方程式已配平),试指出生成物A的化学式为                 ,并阐明6ec8aac122bd4f6e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理由是           

                                                                           

 

查看答案

(10分)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常见非金属固体单质A与常见金属单质B,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C,C与水反应生成白色沉D和气体E,D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E在足量空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体G,G在大气中能导致酸雨的形成。E被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得到无色溶液F。溶液F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反应,生成物之一为H。H与过氧化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其溶液显黄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单质A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2)组成单质B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G与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可生成消霉杀菌剂二氧化氯.该反应的氧化剂

                        

(4)溶液F在空气中长期放置生成H的化学反应万程式为:                            

                                                     

(5)H的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现象为                                          

                                             

 

查看答案

(12分)2010年8月7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大泥石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中饮用水安全在灾后重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某研究小组提取三处被污染的水源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如下实验信息:其中一处被污染的水源含有A、B两种物质,一处含有C、D两种物质,一处含有E物质,A、B、C、D、E五种常见化合物都是由下表中的离子形成的:

阳离子

6ec8aac122bd4f6e

阴离子

6ec8aac122bd4f6e

    为了鉴别上述化合物,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其结果是:

    ①将它们溶于水后,D为蓝色溶液,其他均为无色溶液。

    ②将E溶液滴入到C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

    ③进行焰色反应实验,只有B、C含有钾离子。

    ④在各溶液中加入6ec8aac122bd4f6e溶液,再加入过量稀硝酸,A中放出无色气体,C、D

中产生白色沉淀。

    ⑤将B、D两溶液混合,未见沉淀或气体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B、C、D的化学式:B              、C              、D           .

(2)将含lmolA的溶液与含lmolE的溶液反应后蒸干,仅得到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为           

(3)写出实验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C常用作净水剂,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净水原理                                   

                                                              

 

查看答案

(14分)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图1、2装置测定某种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夹持装置已略去。提供的试剂:研细的钙片粉末 (钙片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6ec8aac122bd4f6e盐酸、5%NaOH溶液、饱和6ec8aac122bd4f6e溶液、饱和6ec8aac122bd4f6e溶液和蒸馏水。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实验过程:

   Ⅰ.检查两套装置的气密性。

   Ⅱ.在A、C的右边加入0.25g钙片粉末,左边加入3mL6ec8aac122bd4f6e盐酸,塞紧塞子。在B、E中均加入饱和6ec8aac122bd4f6e溶液,如图所示,记下量气管读数。

   Ⅲ.将A、C倾斜,使液体与固体混合,实验结束并冷却后读出量气管读数,测得B中收集到的气体为41.90mL,E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39.20mL(以上气体体积均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回答下列问题:

     (1)Ⅰ中检查图1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中加入试剂为               ,D的作用是                                

(3)实验前左右两管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最后读数时右管的液面高于左管的液面,应进行的操作是                                                                     

                                                                             

(4)图2实验所得钙片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图1实验比图 2实验所得钙片中的碳酸钙含量偏高,用离子万程式表示偏高的原因                              

                                                

 

查看答案

(10分)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始终。试回答下列中学化学实验室中常见仪器的有关问题:

     (1)在仪器①分液漏斗  ②试剂瓶   ③集气瓶   ④滴定管  ⑤容量瓶  ⑥量筒  ⑦托盘天平中,标有"0"刻度的是(填序号,下同)                          ;标有使用温度的仪器是                             

     (2)"磨砂"是增加玻璃仪器密封性的一种处理工艺。在仪器①试管  ②分液漏斗

 ③细口试剂瓶  ④广口试剂瓶   ⑤集气瓶   ⑥酸式滴定管   ⑦碱式滴定管中,用到"磨砂"的有                               

(3)在仪器①漏斗  ②容量瓶  ③蒸馏烧瓶  ④分液漏斗  ⑤烧杯  ⑥蒸发皿 中,可用于粗盐提纯实验的有               ;可用于分离两种沸点接近且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 (即分液)实验的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