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
室温下,已知HCl溶液与NaOH溶液的酸碱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
(1)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HCl溶液的曲线为图中 (填“实线”或“虚线”)。
(2)上图为对1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HSO4溶液X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Y滴定的图象,依据图象推出X和Y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 和 。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课题:食醋中总酸量(g/100mL)的测定。他们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A.取某品牌白醋25.00mL置于 (填仪器名称)中,用蒸馏水稀释10倍。
B.用 (填仪器名称)量取稀释后的白醋溶液20.00mL,置于250mL锥形瓶中,滴入 (填指示剂名称)1~2滴。
C.用0.05 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记下初始与终点读数。
(注意:滴定重复进行3次。)
根据以上操作,请你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①操作(C)中,滴定时,两眼注视 ;终点现象是 。
②误差分析:下列操作中能使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
a.稀释白醋的蒸馏水预先未经过煮沸处理
b.盛NaOH溶液的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
c.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
d.接近终点时,用少量蒸溜水洗涤锥形瓶
③如果该小组检测结果与该品牌商标上所注不一致,可能的原因之一是 。
(11分)
(I)在甲烧杯中放入盐酸,乙烧杯中放入醋酸,两种溶液的体积和pH都相等,向两烧杯中同时加入质量不等的锌粒,反应结束后得到等量的氢气;则
(1) 烧杯中放入锌的质量大(填“甲”或“乙”);
(2) 烧杯中的酸过量(填“甲”或“乙”);
(3)反应开始后乙烧杯中的c(H+)始终比甲烧杯中的c(H+) (填“大”或“小”)。
(II)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等体积的两份溶液A和B,A为盐酸,B为醋酸,分别和等质量的Zn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产生的H2质量一定相同 ②产生H2的质量一定不同
③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则一定是盐酸 ④等倍数稀释后的反应速率A>B
⑤产生等量H2所需时间A>B ⑥产生等量H2,盐酸和醋酸一定都有剩余
(III)向体积都为1L,pH都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投入0.3g Zn,则下图中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曲线是 。
(10分)
(1)下列溶液中,c(H+)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①0.1mol/L HCl溶液 ②0.1mol/L H2SO4溶液
③0.1mol/L NaOH溶液 ④0.1mol/L CH3COOH溶液
(2)25℃,柠檬水的pH是3,其中c(OH−)= 。
(3)25 ℃,有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100ml,要使它的pH降为11。应加蒸馏水的体积为 ml;若加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应加 ml。
(4)25 ℃,pH=3盐酸和pH=11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 性。(选填“酸”、“中”或“碱”)
(6分)
(1)在25℃、101kPa下, 1g CH4(g)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55 kJ的热量,写出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2)Zn(s) + O2(g) = 2ZnO(s) ΔH1 = −702 kJ/mol
2Hg(l) + O2(g) = 2HgO(s) ΔH2 = −182 kJ/mol
由此可知ZnO(s) + Hg(l) = Zn(s) + HgO(s) △H3= 。
(3)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el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过渡态。右图是1mol NO2(g)和1mol CO(g)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6分)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2O72-与黄色的CrO42-有下列平衡关系.
Cr2O72-+H2O 2CrO42-+2H+,把K2Cr2O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1)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2)向已加入NaOH溶液的(1)中再加入过量稀H2SO4,则溶液呈 色,因为 。
(3)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已知BaCrO4为黄色沉淀)则平衡向 方向移动,溶液颜色将 。(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5分)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放热反应的观察装置。
其实验顺序是:①按图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好。
②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或品红)溶液。打开T型管螺旋夹,使U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夹紧螺旋夹。
③在中间的试管里盛1 g氧化钙,当滴入2 mL左右的蒸馏水后,同时打开螺旋夹即可观察。
试回答: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该实验中在安装好装置后必须进行的第一步实验操作是 。
(3)实验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4)说明CaO、H2O的能量之和 Ca(OH)2的能量。(填“>”、“<”或“=”)
(5)若该实验中CaO换成NaCl,实验还能否观察到相同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