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将1 mol某饱和醇分成两等份,一份充分燃烧生成1.5 mol CO2,另一份与...

将1 mol某饱和醇分成两等份,一份充分燃烧生成1.5 mol CO2,另一份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5.6 L(标准状况)H2。这种醇分子的结构中除羟基氢外,还有两种不同的氢原子,则该醇的结构简式为(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温度时,卤化银(AgX,X=Cl,Br,I)的3条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AgCl,AgBr,AgI的Ksp依次减小。已知pAg=-lgc(Ag+),pX=-lgc(X),利用pX-pAg的坐标系可表示出 AgX的溶度积与溶液中的c(Ag+)和c(X)的相互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A线是AgCl,C线是AgI

   B.e点表示由过量的KI与AgNO3反应产生AgI沉淀

   C.d点是在水中加入足量的AgBr形成的饱和溶液

   D.B线一定是AgBr

 

查看答案

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造成含131I和137Cs的放射性物质向外界泄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137Cs的原子有82个中子                    B.CsOH的碱性比KOH的碱性强

C.KIO3是碘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盐     D.HI的还原性比HF强

 

查看答案

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B.淀粉餐具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次性餐具,可有利于保护环境

    C.“低钠盐”就是氯化钠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钙,降低钠元素的含量

    D.煤经过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可变为清洁能源

 

查看答案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按要求填空:

(1)仪器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B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 A、C、E相连后的装置可用于制取Cl2并进行相关的性质实验.

若在丙中加入适量水,即可制得氯水.将所得氯水分为两份,进行Ⅰ、Ⅱ两个实验,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如下: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将氯水滴入品红溶液

溶液褪色

氯气与水反应的

产物有漂白性

氯水中加入

碳酸氢钠粉末

有无色气泡产生

氯气与水反应的

产物具有酸性

 

请你评价实验Ⅰ、Ⅱ的结论是否合理?若不合理的请直接说明理由

实验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D、E装置相连后,在B中盛装浓硝酸和铜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可制得并进行NO2有关实验.

①欲用D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其操作步骤为:先关闭止水夹a和b,再打开止水夹c,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的操作是_______.

②试管丁中集满NO2再与水充分反应后,向试管内缓缓通入一定量的氧气,直到试管内全部充满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mol/L(气体按标准状况计算).

 

查看答案

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阶段常见的“三大酸”.请就“三大酸”与金属铜反应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知道,稀盐酸与铜不反应,但向稀盐酸中加入H2O2后,则可使铜溶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未加入其他反应物,而是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也能使铜很快溶于稀盐酸.请在下面的方框中画出该装置:

 

 

 

 

 

 

 

 

(3)在一定体积的18 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加热使之反应,被还原的硫酸是0.9 mol,则该硫酸的实际体积___________(填“>”“=”或“<”)100 mL。有同学提出:若使剩余的铜片继续溶解,可向其中加入硝酸盐,可行吗?___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4)将等质量的铜片分别与等体积、过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蓝色,一同学提出溶液呈“绿色”是原因是两份溶液中Cu2浓度不同造成,你认为该同学的判断 _____ (填 “对” 或 “不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