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Fe3+ + 3H2O Fe(OH)3↓+ 3H+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溶液pH=7:Ba2+ + SO42-= BaSO4↓
C.钠与水反应:Na+2H2O=Na++H2↑+OH-
D.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溴水:2Fe2+ + Br2 = 2Fe3+ +2Br-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辐射泄漏,日本政府向福岛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碘片(12753I),以降低放射性碘对人体的伤害。已知核辐射中放射性碘(碘13153I)的核电荷数为5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裂变是一种化学变化
B.12753I的质量数为127,原子序数为53,核内有74个中子
C.碘12753I和放射性碘13153I属于同素异形体
D.12753I与13153I是同一种核素
(12分)2004年是俄国化学家马科尼可夫逝世100周年,马科尼可夫因提出碳碳双键加成规则而著称于世,该规则的应用之一即是确定卤化氢不对称烯烃(主要是指 的两个碳原子上连接不同数目氢原子的烯烃)反应时的主要产物。具体表述为:HX与烯烃加成所得主要产物应是卤原子加在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的产物。
现有如下反应过程:
⑴写出有机物A和C的结构简式:A: ;C: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有机物B:
⑵上述反应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
⑶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 。
⑷在E的多种同分异构体中,有一种同分异构体F具有环状结构,且无甲基,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聚物。写出F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分)某同学用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可能含有MnO2、NH4Cl、ZnCl2等物质)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1)操作③灼烧滤渣时所用主要仪器有酒精灯、玻璃棒、 、 、
等(只需答出三种仪器即可);
(2)操作④的试管加入③中所得滤渣,试管中迅速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由此推测滤渣可能为MnO2,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操作③灼烧滤渣中的黑色固体时,产生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由此推测滤渣中除含有MnO2外,还存在的物质为: 。
(4)已知氯化锌与稀氨水反应先生成Zn(OH)2白色沉淀,Zn(OH)2可以溶于稀氨水生成可溶性的Zn(NH3)4(OH)2;下列是该同学对操作②的滤液主次成分进行探究的过程:
[猜想I]:主要成分为氯化铵;
[验证(操作)过程]:取少量滤液加入NaOH固体,并加热;
[实验现象]:闻到有轻微的氨味;
[判断猜想]: (填“猜想I成立”或“猜想I不成立”);
[猜想II]:主要成分为氯化锌;
[验证(操作)过程]: ;
[实验现象]: ;
[判断猜想]:猜想Ⅱ成立;由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操作②的滤液中的主要成分为: ;次要成分为: 。
(12分)甲醇燃料电池(DNFC)被认为是21世纪电动汽车最佳候选动力源。
(1)101 kPa时,1 mol CH3OH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热量726.51 kJ,则甲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甲醇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左图。甲醇进入 极(填“正”或“负”),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3)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来生产燃料甲醇。为探究反应原理,现进行如下实验。在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mol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O2(g)+3H2(g) CH3OH(g)+H2O(g) △H =-49.0KJ/mol
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上右图所示。
①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③下列措施中能使n(CH3OH)/n(CO2)增大的是 。
A.升高温度 B.充入He(g),使体系压强增大
C.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 D.再充入1molCO2和3molH2
(12分)短周期元素形成的纯净物A、B、C、D、E是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物质A与物质B之间的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E可能与A、B两种物质中的某种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C是离子化合物,D是一种强碱,写出C的一种化学式 。
(2)若E的水溶液呈现弱酸性,D是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的化合物。
①用电离方程式解释D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的原因。
。
②用等式表示E与NaOH溶液反应后生成正盐的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
(3)若C是一种气体,D是一种强酸,则:
①C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有人认为“浓H2SO4可以干燥气体C”。某同学为了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浓H2SO4中未发现有气体逸出,且变为红棕色,则你得出的结论是 。
③已知常温下物质A与物质B生成1mol气体C的△H为-57.07kJ·mol-1,1 mol气体C与H2O反应生成D溶液和E气体的△H为-46kJ ·mol-1,写出物质A与物质B及水生成D溶液的热化学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