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10分)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阶段常见的三种强酸。请就三者与金属铜的反应情况,...

(10分)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阶段常见的三种强酸。请就三者与金属铜的反应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在100mL 18mol·L-1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加热使之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可能是          

  A.40.32L             B.30.24L           C.20.16L          D.6.72L

②若使上述反应①中剩余的铜片继续溶解,可向其中加入硝酸钠,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将过量铜粉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当反应完全停止时,共收集到的气体1.12L(标准状况),则该气体的成分是                     ,反应中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可能为              

  A.0.1mol          B.0.15mol           C.0.2mol           D.0.25mol

(3)某同学向浸泡铜片的稀盐酸中加入H2O2后,铜片溶解,并且该反应的产物只有氯化铜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0分) (1)① D (2分),        ②3Cu+8H++2NO3-=3Cu2++2NO+4H2O(2分) (2)NO和NO2(2分),A (2分) (3)Cu+2HCl+H2O2=CuCl2+2H2O(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6分)阅读下表中短周期主族元素的相关信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回答:

 (1)写出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C的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

 (2)写出A2B2晶体中存在的化学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温下,0.1 mol·L-1X溶液的pH    7(填“>”、“=”或“<”)。简述X可以做家用消毒剂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19.2 g(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原混合酸中NO3物质的量为0.4mol

B.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  Fe+2Fe3+=3Fe2+,BC段产生氢气

C.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

D. H2SO4浓度为2.5 mol·L-1

 

查看答案

反应①是自海藻灰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反应②是自智利硝石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

     ① 2NaI+MnO2+3H2SO4 =2NaHSO4+MnSO4+2H2O+I2         

     ② 2NaIO3+5NaHSO3 =2Na2SO4+3NaHSO4+H2O+I2            

已知NaIO3的氧化性与MnO2 相近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I2 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产物    

B.两个反应中生成等量的I2 时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C.NaI和NaIO3 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I2                

D.NaIO3 在化学反应中只能做氧化剂不能做还原剂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实验I: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浓H2SO4  

B、实验II:酸性KMnO4溶液中无气泡,但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III: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IV: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查看答案

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的反应为3Fe2+ +2S2O32-+O2 +xOH-=Fe3O4+S4O62-+2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每生成1mol Fe3O4,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4mol          

B.Fe2+和S2O32-都是还原剂

C.1mol Fe2+被氧化时,被Fe2+还原的O2的物质的量为1/3mol   

D.x=4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