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物在常温下腐败是自发进行的 B.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
C.自发反应都是熵增大的反应 D.电解池的反应是属于自发反应
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
A.可溶于水 B.具有较高的熔点 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9分)氢氧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发电装置。下图为电池示意图,该电池电极表面镀一层细小的铂粉,附气体的能力强,性质稳定,请回答:
(1)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主要形式是 ,在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为
(用a、b表示) 。(2)负极反应式为 。
(3)该电池工作时,H2和O2连续由外部供给,电池可连续不断提供电能。因此,大量安全储氢是关键技术之一,金属锂是一种重要的储氢材料,吸氢和放氢原理如下:
Ⅰ.2Li+H22LiH
Ⅱ.LiH+H2O==LiOH+H2↑
①反应Ⅰ中的还原剂是 ,反应Ⅱ中的氧化剂是 。
②已知LiH固体密度为 0.82g/cm3。用锂吸收 224L(标准状况)H2,生成的LiH体积与被吸收的H2体积比为 。
③由②生成的LiH与H2O作用放出的H2用作电池燃料,若能量转化率为80%,则导线中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15分)(1)下图所示的模型表示的分子中,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形成的是 。
c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d分子的结构简式
(2)关于a分子有下列问题:
①如果a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得到的物质中在同一平面的原子最多有____________个。
②a能使溴的水溶液褪色,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名称是 。
③a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生成分子e,e在分子组成和结构上相似的有机物有一大类(又称“同系物”),它们均符合通式CnH2n+2,当n=_______时,这类有机物开始出现同分异构体,写出该烷烃可能有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
(3)苯环结构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①苯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 ②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 ③苯能在一定条件下跟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④经实验测得邻二甲苯仅有一种结构 ⑤苯在FeBr3存在的条件下同液溴可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因化学变化而使溴水褪色。其中正确的是
(4)已知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试回答:
①乳酸分子中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官能团(写名称);
②乳酸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乳酸和浓硫酸共热时,能产生多种酯类化合物,写出乳酸在一定条件下合成聚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族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
2 |
|
|
|
|
① |
|
② |
|
||||
3 |
③ |
④ |
⑤ |
⑥ |
|
⑦ |
⑧ |
⑨ |
||||
4 |
⑩ |
|
|
|
|
|
|
|
⑴.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填化学式,下同) ,碱性最强的是 ,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 ,
⑵.写出工业上冶炼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⑤与一种黑色晶体反应冶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在⑧与 ⑦ 中,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是 ,写出可以验证该结论的一个离子反应方程式 。
(7分)分别取40mL的0.50 mol/L盐酸与40mL的0.55 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上稀强酸、稀强碱反应生成1 mol 水时放出57.3 kJ的热量,写出表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A为泡沫塑料板,上面有两个小孔,分别插入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两个小孔不能开得过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为了计算中和热,实验时还需测量的数据有(填序号)________。
A.反应前盐酸溶液的温度
B.反应前盐酸溶液的质量
C.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
D.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E.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
F.反应后混合溶液的质量
(4)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 序号 |
起始温度t1/℃ |
终止温度t2/℃ |
|
盐酸 |
氢氧化钠 |
混合溶液 |
|
1 |
20.0 |
20.1 |
23.2 |
2 |
20.2 |
20.4 |
23.4 |
3 |
20.5 |
20.6 |
23.6 |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