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15分)【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 下表为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的编...

(15分)【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

下表为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的编号代表对应的元素。

6ec8aac122bd4f6e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属于d区的元素是         (填编号)。

(2)元素⑥形成的最高价含氧酸根的立体构型是________,其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_______。

(3)元素②的一种氢化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常把该氢化物的产量作为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有关该氢化物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含有氢键               B.属于非极性分子

C.含有4个σ键和1个π键     D.该氢化物分子中,②原子采用sp2杂化

(4)某元素的特征电子排布式为nsnnpn+1,该元素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孤对电子数为      ;该元素与元素①形成的分子X构形为            ;X在①与③形成的分子Y中的溶解度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5)科学发现,②、④、⑨三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晶体具有超导性,其晶胞的结构特点如图(图中②、④、⑨分别位于晶胞的体心、顶点、面心),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用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6ec8aac122bd4f6e

 

(1)⑨  (1分) (2)正四面体(2分)    SP3 (2分)    (3)B、D(2分) (4)3 (2分)      三角锥形(2分)   在NH3分子和水分子间有氢键作用(2分) (5)MgNi3C  (2分) 【解析】(1)区的名称来自按照构造原理最后通入电子轨道的能级名称,所以属于d区的是⑨,即镍元素。 (2)元素⑥是S,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硫酸, SO42-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是(6+2-2×4)÷2=0,即没有孤对电子,所以是正四面体,S原子是sp3杂化。 (3)产量作为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乙烯,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但没有氢键、属于平面型结构,碳原子是sp2杂化。键角是120°,由于结构对称,所以是非极性分子。双键是由1个σ键和1个π键构成的,所以分子中含有5个σ键和1个π键,因此正确但答案选BD。 (4)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可知,s能级只能容纳2个电子,素n=2,即该元素是氮元素,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孤对电子数为3。和氢元素形成氨气,是三角锥形结构。①与③形成的分子是水,由于在NH3分子和水分子间有氢键,且二者都是极性分子,所以氨气极易溶于水。 (4)④是镁,位于顶点,所以含有的原子个数是8×1/8=1,⑨是镍,位于面心处,含有6×1/2=3个。碳原子在中间,所以化学式为MgNi3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化学---化学与技术】

某工业废水中含有CN-和Cr2O72-等离子,需经污水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污水处理厂拟用下列流程进行处理:

6ec8aac122bd4f6e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处理废水流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2)流程②中,反应后无气体放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含Cr3+废水需进一步处理,请你设计一个处理方案:                            

(4)反应③中,每消耗0.4 mol Cr2O72-转移2.4 mol e-,该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5)取少量待测水样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继续加至不再产生蓝色沉淀为止,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Na2S溶液,蓝色沉淀转化成黑色沉淀,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查看答案

(15分)三氧化二铁和氧化亚铜都是红色粉末,常用作颜料。某校一化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来探究一红色粉末是Fe2O3、Cu2O或二者混合物。探究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Cu2O是一种碱性氧化物, 溶于稀硫酸生成Cu和CuSO4, 在空气中加热生成CuO。

提出假设

假设1:红色粉末是Fe2O3                

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两空填在答题卡上)

设计探究实验:

取少量粉末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在所得溶液中再滴加 KSCN 试剂。

(1)若假设1成立,则实验现象是                                           

(2)若滴加 KSCN 试剂后溶液不变红色,则证明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三氧化二铁。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简述你的理由(不需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                        

                                                                                          

(3)若固体粉末完全溶解无固体存在 , 滴加 KSCN 试剂时溶液不变红色 , 则证明原固体粉末是                  ,写出发生反应的主要离子方程式                                    

【探究延伸】经实验分析,确定红色粉末为Fe2O3和Cu2O的混合物。

(4)实验小组欲用加热法测定Cu2O的质量分数。取a g固体粉末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待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其质量为bg(b > a),则混合物中Cu2O的质量分数为                         

(5)某铝土矿样品经测定是由Al2O3、Fe2O3、 FeO、 SiO2等氧化物组成,请设计一简单实验,确定该矿物中含有+2价的铁(写出所用试剂,操作方法和结论)。

                                                                                   

 

查看答案

(14分)反应①  Fe(s)+CO2(g)===FeO(s)+CO(g);△H1= a kJmol-1反应②  CO(g)+1/2O2(g)===CO2(g);△H2= b kJmol-1测得在不同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值随温度的变化如下:

6ec8aac122bd4f6e

(1)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a       0(填“>”、“<”或“=”)。 在 500℃2L 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①,Fe 和 CO2的起始物质的量均为4mol,10min后达到平衡状态,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        ,用CO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2)700℃反应①到平衡,要使该平衡向右移动,其它条件不变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填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体积                   B.通入CO2   

C.升高温度到900℃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3)由反应①和②可求得反应  2Fe(s)+O2(g)===2FeO(s) △H3中的△H3=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4)如图是甲醇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的结构示意图,则a处通入的是     (填“甲醇”或“氧气”),b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14分)A、B、C、D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

6ec8aac122bd4f6e

(1)若A为金属单质,D是某强酸的稀溶液,则反应C+D→B的离子方程式为               

(2)若A、B为盐,D为强碱,A的水溶液显酸性,则

①C的化学式为           

②反应B+A→C的离子方程式为                                   

(3)若A为强碱,D为气态氧化物。常温时,将B的水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其PH随时间t变化可能如上图的图b或图c所示(不考虑D的溶解和水的挥发)。

①若图b符合事实,则D为     (填化学式),此时图b中x       7(填“﹥”“﹤”“﹦”)

②若图c符合事实,已知图c中y﹤7,则其PH变化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若A为非金属单质,D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们之间转化时能量变化如上图a,请写出A+D→C的热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

已知Ksp(AB2)=4.2×10-8,Ksp(AC)=3.0×10-15,在AB2、AC均为饱和的混合液中,测得c(B-)=1.6×10-3 mol·L-1,则溶液中c(C2-)为         (    )

A.1.8×10-13 mol·L-1             B.7.3×10-13 mol·L-1

C.2.3 mol·L-1                   D.3.7 mol·L-1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