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4分)常温下,要将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100g变为质量分数为20%的氯...

(4分)常温下,要将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100g变为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常用的方法有加入溶质和蒸发溶剂。请通过计算回答:

⑴需要加入氯化钠晶体         g。     

⑵需要蒸发掉          g水。

 

 ⑴12.5g。      ⑵50g 【解析】(1)设需要加入氯化钠的质量是m,则,解得m=12.5g。 (2)设需要蒸发的溶剂质量是n,则根据蒸发过程中溶质不变可知,100×10%=(100-n)×20%,解得n=50g。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8分)某校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实验的方法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钠溶液(记作M、N),请你一同参与。

⑴甲组同学向M、N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铁粉,观察到M中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则M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乙组同学向M、N中分别滴加Na2CO3溶液,发现M也有无色气泡产生,N没有气泡产生,则M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⑶丙组同学向M、N中分别加入滴加BaCl2溶液,N中出现的现象是                

⑷丁组同学用了下列试剂中的一种也将M、N区别开来,这种试剂是       (填序号)

①酚酞试液         ②硫酸铜溶液         ③氯化钠溶液        ④pH试纸

 

查看答案

(10分)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同学们都能解释红色固体物质的出现,请你写出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但却对气体的生成产生了疑问,这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O2、S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较简单的检验方法是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写出SO2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甲、乙同学实验的结果表明气体中既不含O2也不含SO2。丙同学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推测气体是H2

[实验探究]丙同学为了检验H2,收集了一试管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且管口略向下倾斜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听到很小的声音。然后再将气体用带尖嘴的导管导出点燃且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气体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觉到发热。

结论:铁粉与硫酸铜的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          

[思维拓展]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            物质。

 

查看答案

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有助于节能减排、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B.为减少白色污染,应停止使用塑料、化纤等合成材料

C.科学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助于改善食品品质、丰富食品营养成分

D.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有助于人类防病治病、保障人体健康

 

查看答案

(15分)某有机化合物M,其分子式为AxByCz,且x+y+z=22。已知M放入水中即水解生成白色沉淀E和无色气体F。白色沉淀E不溶于氨水,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取0.1molM放入足量水中,能收集到9g气体F。将该气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26.4g二氧化碳和16.2g水,求:

(1)气体F的分子式。

(2)有机化合物M的分子式。

(3)写出M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

(8分)0.2mol有机物和0.4molO2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的产物为CO2、CO和H2O(g)。产物依次经过足量的浓硫酸、氧化铜、碱石灰后,浓硫酸的质量增加10.8g;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3.2g;最后气体被碱石灰完全吸收,碱石灰质量增加17.6g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求产物中CO的物质的量。

(2)判断该有机物的化学式。

(3)若0.2mol该有机物恰好与4.6g金属钠完全反应,试确定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