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共14分)5—氨基酮戊酸盐是一种抗肿瘤药,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1)已知A分子结构中有一个环,A不能使溴水褪色,且核磁共振氢谱图上只有一个峰,则A的结构简式为 。
(2)5—氨基酮戊酸盐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C→D的反应类型为 。
(3)G是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能发生银镜反应,1molG与足量金属Na反应能生成1molH2,且G分子中不含甲基,写出一种符合上述条件的G的结构简式 。
(4)写出D→E的反应方程式 。
(5)已知,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写出由CH3CH2COOH、为原料合成单体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选)。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
(本题共10分)有机物M(C15H16O8)在酸性溶液中水解得A、B、C三种物质,A在170 ℃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可得到一种具有催熟果实作用的气体D,A在一定条件也可以氧化成C。请回答下列问题:
(1) 300多年前,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发现了铁盐与B的显色反应,并由此发明了蓝黑墨水。用B制造墨水主要利用了 类化合物的性质。(填代号)
A.醇 B.酚 C.酯 D.羧酸
(2) M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是 。
(3) B与丙醇反应得到的酯具有抗氧化作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食品添加剂.其结构简式为 ;C的同分异构体有(包括C) 种。
(4)写出由A生成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本题共12分)某无色透明溶液可能含有下列离子:K+、Al3+、Fe3+、Ba2+、NO3-、SO42-、HCO3-、Cl-,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测该溶液,试纸显红色;
②取溶液少许,加入铜片和稀盐酸共热,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遇到空气立即变为红棕色;
③取溶液少许,加入氨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过量氨水,沉淀不消失;
④取溶液少许,滴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⑤取实验④后的澄清溶液,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①中,下图所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代号)
(2)根据上述实验判断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3)写出与②③两个实验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共10分) 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实验室以废铜屑为原料制取碱式碳酸铜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废铜屑制硝酸铜: 如图,用胶头滴管吸取浓HNO3缓慢加到锥形瓶内的废铜屑中(废铜屑过量),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硝酸铜溶液。
步骤二:碱式碳酸铜的制备:向大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和硝酸铜溶液,水浴加热至70℃左右,用0.4 mol/L的NaOH溶液调节pH至8.5,振荡,静置,过滤,用热水洗涤,烘干,得到碱式碳酸铜产品。
完成下列填空:
①.上图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 _。反应结束后,广口瓶内的溶液中,除了含有NaOH外,还有__ __(填写化学式)。
②步骤二中,水浴加热所需仪器有__ __、_ _(加热、夹持仪器、石棉网除外);
洗涤的目的是__ __。
③.步骤二的滤液中可能含有CO32-,写出检验CO32-的方法。
④.若实验得到2.42 g样品(只含CuO杂质),取此样品加热至分解完全后,得到1.80 g固体,此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是__ __。
(本题共12分)
Ⅰ、氮元素的氢化物和氧化物在工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都有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氮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为 ;
(2) NH3与NaClO反应可得到肼(N2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肼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与氧化剂N2O4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
已知:①N2(g)+2O2(g) = N2O4(l) ΔH1=-19.5kJ∙mol-1
②N2H4(l) + O2 (g)=N2(g)+2H2O(g) ΔH2 =-534.2 kJ·mol-1
写出肼和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4)肼一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电池,该电池放电时,负极的反应式为 。
Ⅱ、一定质量的液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一定质量的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 ===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 mL,密度是2.56 则:
(1)反应前的体积是 。 (2)化合物的摩尔质量是 。
(3)若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是3∶16,则X、Y两元素分别为 和 (写元素符号)。
将Na2O2、HCl和Al2O3一起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完全反应后,测得所得溶液中只含有Na+、AlO2-、Cl- (不考虑AlO2-的水解和H2O的电离),则Na2O2、HCl、Al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可能是( )
A.2∶2∶1 B.3∶3∶1 C.3∶4∶1 D.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