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ΔH>0表示放热反应,ΔH <0表示吸热反应
B.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能表示分子个数
C.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的值与各物质的状态、化学计量数、反应条件均有关
D.1 mol H2与0.5 mol O2反应放出的热就是H2的燃烧热
直接排放含SO2,的烟气会形成胶雨,危害环境。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2
(1)在钠碱循环法中,Na2 SO3 溶液作为吸收液,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吸收液吸收SO2的过程中,pH随n(SO3²-):n(HSO3﹣变化关系如下表:
n(SO3²--):n(HSO3 ﹣) |
91:9 |
1:1 |
9:91 |
PH |
8.2 |
7.2 |
6.2 |
①上表判断NaHSO3溶液显 性,原因:
②当吸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选填字母):
a、C(Na+)==2C(SO32-)+C(HSO3-)
b、C(Na+)> C(HSO3-)> C(SO32-)>C(H+)==C(OH-)
c、C(Na+)+ C(H+)== C(SO32-)+ C(HSO3-)+ C(OH-)
氯化钾样品中含有少量碳酸钾、硫酸钾和不溶于水的杂质。为了提纯氯化钾,先将样品溶于适量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在将滤液按下图所示步骤进行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起始滤液的pH 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用方程式表达)
(2)试剂I的化学式为 ,
(3)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Ⅰ.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滴 定10.00mL某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时使用pH计精确测量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温度为25℃),并绘制出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 。(选填下列仪器对应的字母)
由下图可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忽略溶液混合时体积和温度的变化)
Ⅱ.该小组四位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向上述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开始时溶液变红,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对此意外现象形成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
[猜想]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大小有关。
[理论分析]
(1)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实验设计]
(2)为证实丙同学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
1.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
① |
2.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
②利用植物油隔绝 |
(3)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看到:溶液先变成红色,一会儿红色仍然消失。因此酚酞红色褪去与氧气无关。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设计如下实验证明并完成有关问题:
实验方法 |
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
方案一:分别配制不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数滴酚酞溶液。 |
浓度大的溶液中酚酞红色会消失,则证明红色消失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小有关 |
方案二:向原红色消失的溶液中加 ① (填试剂名称) |
② |
5000C下发生如下反应H2(g)+CO2(g)H2O(g)+CO(g)△H<0,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其起始浓度如表所示。(已知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起始浓度 |
甲 |
乙 |
丙 |
c(H2)/mol/L |
0.010 |
0.020 |
0.020 |
c(CO2)/mol/L |
0.010 |
0.010 |
0.020 |
(1)、平衡时,甲中CO2转化率为
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CO2转化率大小比较
(2).丙中达平衡需要20S,则 反应速率V(CO2)=
(3).甲中的反应速率-时间图像如图,在图中画出丙的反应速率-时间图像
(4)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 (填 “大于”“小于”“等于”)
.A、B、C、D为常见气态单质。已知:① A和B可以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其产物还可以与B化合生成红棕色气体;
②C分别与A、B反应生成的两种化合物分子E、F中都含有10个电子;
③C和D反应生成的化合物J易溶于水,在其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1)E与J 按物质的量2:1通入F中得到的溶液中存在的四个平衡体系,(用方程式表示):
已知该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2)A、C、D所含元素可组成一种离子化合物R,该化合物R在重水D2O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