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双氧水的分解时,设计了以下三组实验,每一小组取若干支试管分别加...

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双氧水的分解时,设计了以下三组实验,每一小组取若干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5%的双氧水,在实验室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

(1)双氧水发生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表中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写实验结论:

组别

操作

现象

实验结论

第一组

①向试管中加0.2 g

MnO2粉末并置于盛有5 ℃水的烧杯中

少量气泡

 

②向试管中加0.2 g

MnO2粉末并置于盛有50 ℃水的烧杯中

大量气泡

第二组

③向试管中加0.2 g

MnO2粉末

大量气泡

 

④向试管中的液体中加蒸馏水稀释10倍后加0.2 g MnO2粉末

少量气泡

第三组

⑤向试管中加0.2 g

MnO2粉末

大量气泡

 

⑥向试管中加5滴

FeCl3溶液

大量气泡

 

(1)2H2O22H2O+O2↑ (2) 组别 实验结论 第一组 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第二组 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第三组 除MnO2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外,FeCl3对H2O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认真对比每组内的两个实验在条件控制上的不同,即可得出结论。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双氧水分解实验探究的有关判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由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

D.只有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才会发生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而化学平衡不移动的情况

 

查看答案

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开始反应时,按正反应速率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甲.在500 ℃时,SO2和O2各10 mol反应

乙.在500 ℃时,用V2O5作催化剂,10 mol SO2和5 mol O2起反应

丙.在450 ℃时,8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丁.在500 ℃时,8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丁、丙、乙、甲

 

查看答案

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①增加反应物        ②升高温度

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④加入生成物

⑤加入MnO2

A.全部             B.①②⑤           C.②               D.②③

 

查看答案

有趣的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可以挖掘许多有趣的实验,例如:

Ⅰ.[火球游泳]水火不相容,这是人们公认的常识,从来没有看见过火球能在水面上游来游去。然而,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火球游泳”小魔术。他在一个100毫升的烧杯里面装上自来水,然后用镊子将一块豆粒大的金属钾,轻轻地放在烧杯里,这时,烧杯里的水面上立刻生成个火球,这个火球在水面上滚来滚去,同时发生嗤嗤的响声,场景十分壮观。

Ⅱ.[“蓝瓶子”实验]在250 mL平底烧瓶中依次加入2 g氢氧化钠、100 mL蒸馏水、2 g葡萄糖(粉末),振荡使其溶解。滴入4~6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塞上瓶塞(如图),振荡烧瓶,溶液呈蓝色。静置,约3分钟后蓝色消失,变为无色。再次振荡,无色溶液又呈蓝色。可反复多次。已知:亚甲基蓝容易被还原。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实验室中金属钾应保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出一小粒金属钾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Ⅰ中金属钾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蓝瓶子”实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A.从烧瓶中取出溶液注满一支试管,塞上橡皮塞。试管中的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再振荡试管溶液不能变蓝。

B.在原烧瓶中经A处鼓入空气,溶液又慢慢变蓝了。静置片刻后,蓝色又消失。再次鼓入空气,又慢慢变蓝。

C.为了进一步弄清是何种成分引起的,他又继续探索。从A处改通纯净的N2、CO2,都不能使烧瓶中的无色溶液变蓝。把制得的氧气从A处通入,发现上述无色溶液慢慢变为蓝色。

到此为止,“蓝瓶子”实验原理有了科学结论,请你总结“蓝瓶子”实验的变色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碘钟”实验中,3I+S2O82-===I3-+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 ℃下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c(I)/mol·L1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S2O82-)/mol·L1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s

88.0

44.0

22.0

44.0

t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色时间t1=________。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 ℃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________(填字母)。

A.<22.0 s     B.22.0~44.0 s

C.>44.0 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