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G是一种新型材料,可回收利用,对环境不构成任何威胁,其结构简式如下:
已知:RCOOR1+R2OH―→RCOOR2+R1OH(R、R1、R2表示烃基)。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合成路线可合成PETG: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各步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__________(填写编号)。
(2)写出结构简式: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④ 、
反应⑤ 。
(4)合成时应控制的单体的物质的量n (D)∶n (F)∶n (H)=______________(用m、n表示)。
“化学可以增大地球的土地产粮面积”;以石油产品乙烯为起始原料进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F和G,合成路线如图所示:
已知:E的分子式为C4H6O2,F的分子式为(C4H6O2)n(俗名“乳胶”的主要成分),G的分子式为(C2H4O)n(可用于制化学浆糊),2CH2=CH2+2CH3COOH+O2 2C4H6O2(醋酸乙烯酯)+2H2O
又知:与结构相似的有机物不稳定,发生分子重排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结构简式:D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②的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已知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阳离子就是一个质子,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Z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nSn npn+2,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试回答:
(1)写出W元素的元素符号和该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式:__ _____
(2)写出Z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图: _ _____
(3)X单质和Z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E,则E的电子式是: 。E可以进行喷泉实验的主要原因是: 。
(4)仅由X、Z、W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种盐是一种速效肥料,但长期施用会使土壤酸化,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这四种元素可组成原子个数比为5∶1∶1∶3的化合物(按X、Y、Z、W的顺序)为(写名称) ,该化合物的浓溶液与足量NaOH热浓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__ __
水果成熟时,大多数香气袭人。乙酸丁酯(CH3COOCH2CH2CH2CH3)是具有果香味的香精,经酯化反应可进行乙酸丁酯的合成。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见右表。合成过程如下:第一步:将丁醇和x的混合液和过量的乙酸混合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第二步:洗涤提纯;第三步:蒸馏提纯。
|
乙酸 |
1-丁醇 |
乙酸丁酯 |
熔点/℃ |
16.6 |
-89.5 |
-73.5 |
沸点/℃ |
117.9 |
117 |
126.3 |
密度/g·cm-3 |
1.05 |
0.81 |
0.88 |
水溶性 |
互溶 |
互溶 |
不溶 |
(1)上述是合成和提纯乙酸丁酯的有关装置图,请写出合成和提纯乙酸丁酯的操作顺序(填字母)C→F→ → → → 。
(2)C装置中除了装有1-丁醇和过量的乙酸外,还装有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冷凝管的作用是: ;
(3)乙酸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步骤F:酯化反应完成后,向卸下的烧瓶中加入25mL水的作用是_____ ___ _
(5)步骤E的操作要领是:①用一只手的手掌压住分液漏斗的塞子并握住分液漏斗;②另一只手握住活塞部分;③ 。
(6)要除去乙酸丁酯中含有的少量乙酸,下列试剂中可选用的是:
A. 饱和NaOH溶液 B. 饱和KHCO3溶液 C.饱和Na2CO3溶液
D. 饱和 K2CO3溶液 E. 饱和KOH溶液 F.过量的 1-丁醇
Ⅰ.写出下列官能团的名称(各2分,共6分)
(1) (2) (3)
Ⅱ.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可写离子方程式)(各2分,共6分):
(1)葡萄糖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含氢氧化钠)加热反应 ;
(2)2-溴丙烷和NaOH乙醇溶液共热 ;
(3)少量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乙醇混合加热反应褪色同时有乙酸和硫酸锰生成 ;
某温度下,1g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其燃烧产物立即与过量的Na2O2充分反应,固体质量增加了2g。该有机物可能为
A.乙醛 B.甲酸甲酯 C.甲烷 D.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