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g某液态有机化合物A完全燃烧后,生成14.4 g H2O和26.4 gCO2。测得有机化合物A的蒸气对H2的相对密度是30,求:
(1)有机物A的分子式 。
(2)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有机物A的分子结构,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数据均已换算为标准状况):a mL(密度为)的有机物A与足量钠完全反应后,量筒液面读数为b mL,若1 molA分子中有x mol氢原子能跟金属钠反应,则x的计算式为 (可以不化简)。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块很小的铜片,再加入少量浓硫酸,然后把试管固定在
铁架台上。把一小条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放入带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中。塞紧试管口,在玻璃导管口处缠放一团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给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试管中的液体反应一段时间后,b处滤纸条的变化为 。待试管中反应停止后,给玻璃管放有蘸过品红溶液的滤纸处微微加热,滤纸条的变化为 。
(3)待试管中的液体冷却后,将试管上层液体倒去,再将剩余物质慢慢加入水中,可观察溶液呈 色。
(4)玻璃导管口处缠放一团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所起的作用是 ,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若用浓度为18 mol/L的浓硫酸100 mL与过量的铜片,加热使之反应,则被还原的硫酸(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0.9 mol 。
催化剂在生产和科技领域起到重大作用。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 ,定性比较得出结论。同学X观察甲中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快慢,由此得出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其结论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量分析: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均以生成40 mL气体为准,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
(3)加入0.10 mol MnO2粉末于50 mL H2O2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实验时放出气体的总体积是 mL。
②放出1/3气体所需时间为 min。
③计算H2O2的初始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 (请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④A、B、C、D各点反应速率快慢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
⑤ 解释④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 ___ _____。
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A、B、C和甲、乙、丙、丁四种化合物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C为密度最小的气体。
根据图示转化关系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丙 、丁 。
(2)组成单质A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3)乙与过量CO2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
IA |
|
0 |
|||||
1 |
①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ⅧA |
|
2 |
|
|
|
② |
③ |
④ |
|
|
3 |
⑤ |
|
⑥ |
⑦ |
|
⑧ |
⑨ |
|
(1)证明⑨的非金属性比⑧强的实验事实是 ;
②的单质与③、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都能发生反应,与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现有Z、W两种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由①、③、④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Z的浓溶液常温下能使铁钝化,由此可知Z的化学式为 ;W中①、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4,写出W的电子式 ;W与④的单质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是工业制取Z的基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电动汽车的某种燃料电池,通常用NaOH作电解质,用⑥的单质、石墨作电极,在石墨电极一侧通入空气,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 。
⑧的一种氧化物,通常情况为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利用某种燃料电池,通常用硫酸溶液作电解质,用石墨作电极,在一端通入空气,另一端通入该气体,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 。该燃料电池的产物为 。
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 )
A.苯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溴乙烷与NaOH溶液混和共热CH3CH2Br + NaOHCH2=CH2↑+H2O+NaBr
C.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D.乙醇的消去反应 CH3CH2OHCH2 =CH2 ↑+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