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F为前四周期的元素。其中,A元素和B元素的原子都有一个未成对电子,A3+比B-少一个电子层,B原子得一个电子后3p轨道全充满;C原子的p轨道中有3个未成对电子,其气态氢化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在同族元素所形成的氢化物中最大;D的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代数和为4,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用于制取炸药和制作铅蓄电池;E元素的基态原子核外有六种运动状态的电子;F元素的单质为紫红色固体,可通过“湿法冶金”而得。请回答下列问题:
(1)CB3分子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是 。
(2)F元素的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 ;如图所示为F与Au以3∶1形成的合金晶胞图,在图中的括号内写出对应的元素符号。
(3)B、D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 (填化学式)。
(4)用导线将A和F的单质做成的电极连接起来,插入到盛有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浓溶液中构成原电池,试写出在单质A表面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_____。
(5)分子R是由C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18电子分子,R的电子式为 。
(6)24 g E的单质在33.6 L氧气(标准状况)中燃烧,至反应物全部耗尽,放出x kJ热量。则1mol E与O2反应生成E的低价氧化物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已知:E的燃烧热为y kJ/mol)。
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和NaClO,在空气中易吸收CO2而变质,且NaCl和NaClO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反应:ClO- + Cl- + 2H+ = Cl2↑+ H2O。某学习小组拟探究该消毒液的变质情况。
(1)取适量消毒液放在试管中,加入足量一定浓度的硫酸,有气体放出。通过下列装置检验气体的成分可以判断消毒液是否变质。
学习小组研究后认为变质情况可能有三种:甲:部分变质;乙:未变质;丙: 。
为了验证可能为甲,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限选试剂:
①98%的浓硫酸 ②1%的品红溶液 ③1.0 mol·L-1 的KI-淀粉溶液 ④1.0 mol·L-1 的NaOH溶液 ⑤澄清石灰水 ⑥饱和NaCl溶液
所加试剂 |
预期现象和结论 |
试管A中加足量 (填序号); 试管B中加1%品红溶液; 试管C中加 (填序号)。 |
若___ ___, 则甲成立。 |
(2)用滴定法测定消毒液中NaClO的浓度(滴定过程涉及的反应有:NaClO + Na2SO3 = NaCl + Na2SO4 ;2KMnO4 + 5Na2SO3+ 3H2SO4 = K2SO4 + 2MnSO4 + 5Na2SO4 + 3H2O)。实验步骤如下:
①量取25.00 mL消毒液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a mol·L-1 Na2SO3溶液v1 mL;
②在使用滴定管之前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将b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装入 中;滴定,KMnO4和剩余的Na2SO3发生反应。当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红色,且保持半分钟内红色不褪时,停止滴定,记录数据。
③重复滴定操作2次,平均消耗酸性KMnO4溶液v2 mL。则消毒液中NaClO的浓度为 mol·L-1(用含a、b、v1、v2的代数式表示)。
常温下,下列溶液中各微粒浓度关系或pH判定不正确的是
A.将5 mL 0.02 mol/L的H2SO4溶液与5 mL 0.02 mol/L NaOH溶液充分混合,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10 mL,则混合液的pH=2
B.某物质的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 = 1×10-a mol/L,若a>7,则pH一定为14-a
C.pH相等的①CH3COONa ②C6H5ONa ③NaHCO3溶液中,c(Na+)大小关系:①>③>②
D.CH3COONa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后的碱性溶液一定有:
c(Na+) + c(H+) = c(CH3COO-) + c(OH-)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中一定存在NH4+、Ba2+、AlO2-、Cl-
B.同一主族元素气态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
C.实验室制乙烯时,加入浓硫酸其作用既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又起到脱水作用
D.将过量Na2O2投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显蓝色,Na2O2是碱性氧化物
某些化学知识用数轴表示能体现出形象直观、简明易记的特点。下列用数轴表示不合理的是
A.Cl2与CH4取代反应后的产物:
B.向烧碱液中通入SO2后的产物:
C.铁和稀硝酸反应:
D.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铝元素的存在形式: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Fe3+:Fe3++3SCN- = Fe(SCN)3↓
B.向海带灰浸出液中加入稀硫酸、双氧水:2I- + 2H+ + H2O2 = I2 + 2H2O
C.磨口玻璃试剂瓶被烧碱溶液腐蚀:SiO2+2Na++2OH- = Na2SiO3↓+H2O
D.NaHCO3溶液和少量Ba(OH)2溶液混合:HCO3- + OH-+ Ba2+ = H2O + Ba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