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甲、乙两烧杯中分别盛有10mL 1mol•L-1AlCl3溶液,在甲烧杯中加入一...

甲、乙两烧杯中分别盛有10mL 1mol•L-1AlCl3溶液,在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乙烧杯中加入与上述NaOH溶液等体积、等pH的氨水.下列有关两个烧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中产生的沉淀一定比乙中多
B.乙中产生的沉淀一定比甲中多
C.甲和乙产生的沉淀一定一样多
D.甲和乙中产生的沉淀可能一样多
根据氢氧化铝的性质,其能溶于氢氧化钠但不溶于氨水,故开始加入时,两烧杯中生成的都是氢氧化铝沉淀; 相同体积、相同pH的两溶液中的溶质一水合氨大于氢氧化钠: 当两者均不足量时,生成的沉淀氨水多; 氨水过量,氢氧化钠不足量时,生成的沉淀氨水多; 氨水过量,氢氧化钠恰好时,生成的沉淀一样多; 氨水和氢氧化钠都过量时,生成的沉淀氨水多. 【解析】 因氨水和NaOH溶液中,各加入10mL 0.1mol•L-1 AlCl3溶液,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氨水为弱电解质,部分电离,氢氧化钠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相同体积、相同pH的氨水和NaOH溶液中的溶质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大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 当两者都不足量时,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的量由一水合氨和氢氧化钠来决定,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大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所以甲中沉淀比乙中的少;  当氨水过量,氢氧化钠不足时,乙中生成的氢氧化铝的物质的量为10mL×10-3L/mL×0.1mol•L-1=0.001mol,甲中生成的氢氧化铝的物质的量小于0.001mol,所以甲中沉淀比乙中少; 当氨水过量,氢氧化钠恰好时,生成的沉淀取决于氯化铝,氯化铝的量相等,所以甲和乙中生成的沉淀一样多; 当氨水和氢氧化钠都过量时,因氢氧化铝能溶于氢氧化钠但不溶于氨水,乙中生成的氢氧化铝为0.001mol,甲中生成的氢氧化铝溶于过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铝沉淀小于0.001mol,所以甲中沉淀比乙中少. 通过以上分析知,甲中沉淀少于或等于乙中沉淀,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0.1mol•L-1的(NH42SO4溶液中:c(SO42-)>c(NH4+)>c(H+)>c(OH-
B.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c(Na+)=c(HCO3-)+c(H2CO3)+2c(CO32-
C.将0.2mol•L-1 NaA溶液和0.1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碱性溶液中:c(Na+)+c(H+)=c(A+)+c(Cl-
D.在25℃100mL NH4Cl溶液中:c(Cl-)=c(NH4+)+c
查看答案
下列表示溶液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Ba(OH)2溶液中加入稀H2SO4溶液:Ba2++OH-+H++SO42-═BaSO4↓+H2O
B.将少量SO2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SO2+2ClO-+H2O═SO32-+2HClO
C.碳酸钙与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D.FeSO4溶液中加入H2O2:4Fe2++2H2O2+4H+═4Fe3++4H2O
查看答案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 )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④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⑤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混合物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
A.只有②④
B.只有①③⑤
C.只有①②④
D.只有②③⑤
查看答案
在下列给定条件的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含有0.1mol•L-1Fe3+的溶液中:K+、Mg2+、I-、NO-3
B.室温下,pH=1溶液中:Na+、Fe3+、NO-3、SO2-4
C.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NH+4、SO2-4、Cl-、HCO3-
D.由水电离的c(OH)-=10-13mol•L-1的溶液中:Ba2+、Cu2+、Cl-、NO-3
查看答案
镍隔(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已知某镍隔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其充、放电按下式进行:Cd(OH)2+2Ni(OH)2  manfen5.com 满分网 Cd+2NiOOH+2H2O.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负极移动
B.充电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C.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不变
D.充电时阴极反应:Cd(OH)2+2e--→Cd+2OH-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