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通过对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能获取有关信息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能力。按要求回答...

通过对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能获取有关信息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能力。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现有下列短周期元素性质的部分数据,其中X数值是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分子内吸引电子的能力大小,若X值越大,其原子吸引电子能力越强,在所形成的分子中成为带负电荷一方:

满分5 manfen5.com

写出下列编号所代表的元素符号:①____,②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

(2) 已知4种无机化合物在水中和液氨中的溶解度(g/100g溶剂)为:

满分5 manfen5.com

由上表的数据可知,在水溶液中上述化合物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液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某稀溶液中含有Fe(NO3)3、Cu(NO3)2、HNO3,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中Fe2+的浓度和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三种物质和铁发生反应的顺序为___________,第一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由图可知溶液中Fe(NO3)3、Cu(NO3)2、HNO3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___。

满分5 manfen5.com

 

 

(1)(5分,每空1分)O;C;B;P;Cl。 (2)2AgNO3+BaCl2=2AgCl↓+Ba(NO3)2;2AgCl+Ba(NO3)2=2AgNO3+BaCl2↓ (3)HNO3、Fe(NO3)3、Cu(NO3)2; Fe+4H++NO3-=Fe3++NO↑+2H2O ;1:1:4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若X值越大,其原子吸引电子能力越强,在所形成的分子中成为带负电荷一方,这说明X值越大,非金属性越强。①的最低价是-2价,没有最高价,且X值最大,这说明X应该是位于第二周期第ⅥA族的氧元素;②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分别是+4价和-4价,这说明②是第ⅣA族元素。④和⑨的最高价是+3价,因此是第ⅢA族所以。由于X值是④>⑨,所以④是B,⑨是Al。⑤⑧的最低价均是-3价,说明二者是第ⅤA族所以。由于X值是⑧>⑤,所以⑤是P,⑧N。⑥的最低价是-1价,说明位于第 ⅦA族,且X值仅小于氧元素的,因此⑥是氯元素。③⑦的最高价是+1价,说明是第IA族元素。由于X值是③>⑦,所以③是Li,⑦是钠。由于②的X值大于P元素的,而小于N元素的,这说明②元素第二周期的碳元素。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表可分析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再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发生的化学反应。因在水中,AgCl的溶解度为1.9×10-4g,则可认为氯化银不溶于水,其它三种物质都能溶于水,因此氯化钡和硝酸银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而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其反应为BaCl2+2AgNO3=Ba(NO3)2+2AgCl↓;在液氨中,BaCl2的溶解度接近0,则可认为氯化钡在液氨中不溶,其它物质都能溶解在液氨中,因此硝酸钡和氯化银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钡沉淀而发生复分解反应,其反应为2AgCl+Ba(NO3)2=2AgNO3+BaCl2↓。 (3)稀溶液中各物质的氧化性顺序为HNO3>Fe(NO3)3>Cu(NO3)2,所以加入铁后会依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①Fe+4H++NO3-=Fe3++NO↑+2H2O;②Fe+2Fe3+=3Fe2+;③Fe+Cu2+=Cu+Fe2+,所以三种物质和铁发生反应的顺序为HNO3、Fe(NO3)3、Cu(NO3)2;从图象中可知铁为0.5mol时,无Fe2+生成,发生的反应是①,消耗硝酸为0.5mol×4=2mol,生成Fe3+0.5mol;再加入0.5mol铁发生反应②,生成Fe2+物质的量为1.5mol,反应的Fe3+物质的量为1mol,其中原溶液中的Fe3+物质的量0.5mol;再加入0.5mol铁发生反应③,此时又生成Fe2+物质的量为0.5mol,说明原溶液中Cu2+物质的量为0.5mol.综上所述可知原溶液中Fe(NO3)3为0.5mol,Cu(NO3)2物质的量为0.5mol,HNO3物质的量为2mol,因此溶液中Fe(NO3)3、Cu(NO3)2、HNO3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4。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复分解反应判断以及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判断和计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是化学学科的重要规律之一。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被称为万能还原剂的NaBH4溶于水并和水反应:NaBH4+2H2O=NaBO2+4H2↑,此反应中B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则NaBH4中H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该反应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__。

(2) 有下列三个反应:

①Cl2+FeI2=FeCl2+I2 ;②2Fe2++Br2=2Fe3++2Br;③Co2O3+6HCl=2CoCl2+Cl2↑+3H2O

①根据以上方程式可以得到Fe2+、Co2+、Br、I还原性由强的弱的顺序为_________;

②1molCo2O3能氧化HCl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

(3) 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KMnO4+□H2C2O4+□________满分5 manfen5.com□CO2+□K2SO4+□MnSO4+□H2O

(4)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拆写成两个“半反应式”,一个是“氧化反应式”,一个是“还原反应式”。如2H+ +Zn=Zn2++H2↑,可拆写为氧化反应式:Zn-2e=Zn 2+,还原反应式:2H++ 2e=H2↑。并由此实现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2Fe3++Cu= 2Fe2+ +Cu2+拆写为两个“半反应式”:其中,氧化反应式为                          

②由①中的反应,可设计成如右图所示的原电池:

满分5 manfen5.com

若电极a为Cu ,电解质溶液甲的化学式为                                                  

电极b处的电极反应式为                                                     

 

查看答案

化学反应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化学反应可以制备许多物质。

①实验室用铜制备NO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用Al和Fe2O3制F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③海水提溴过程中,向浓缩的海水中通入氯气,再用热空气吹出生成的溴,然后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溴,溴歧化为Br和BrO3。这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反应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①由反应CH4 +2O2满分5 manfen5.comCO2 +2H2O,可以设计出以Na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的燃料电池,该电池工作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

②2011年山东高考化学中曾提到钠硫高能电池,右图是该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池的工作温度为320℃左右,电池反应为2Na+xS=Na2Sx。该电池负极为________(填化学式),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用该电池作电源进行粗铜精炼时,当得到64g精铜时,理论上该电池负极消耗的质量为_____g。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燃着的镁条伸入盛CO2的集气瓶中            镁条继续燃烧             镁有比较强的还原性

B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定容后摇匀            液面低于刻度线         浓度一定偏高

C             向某溶液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原溶液中含有SO42

D            将刚切开的钠块露置在空气中                     表面变暗                      钠表面生成Na2O2

 

 

查看答案

下列定性分析正确的是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两者均有氧化性

B.SiO2、Al2O3均可和酸与碱反应,说明两者均为两性氧化物

C.浓硫酸、浓硝酸在常温下均能使铁铝钝化,说明两者均有强氧化性

D.钠、铁的金属性均比铜的强,说明两者均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H2O2=2H2O +O2反应中,每生成32g 氧气,则转移4NA个电子

B.612C、613C为不同的核素,化学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C.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D.将SO2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后加热恢复原色;将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变色后加热也能恢复原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