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从含有Ag+、Fe3+和Al3+的溶液中,按下图所示方法分离提取金属单质 已知:...

从含有AgFe3Al3的溶液中,按下图所示方法分离提取金属单质

满分5 manfen5.com 

已知:实验时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只能从碳酸铵、氢氧化钠、稀硫酸、葡萄糖四种溶液中选择,也可用这四种溶液来制取。对该实验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丙是NaOH,丁是稀H2SO4

B.乙是葡萄糖,利用乙的还原性将金属A从溶液a中还原出来

C.操作I是过滤和洗涤沉淀。洗涤沉淀的方法是将漏斗中的沉淀转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浸没沉淀,用玻璃棒搅拌,然后将水倒出,重复2-3

Dg是氧化物,金属c采用电解法获得

 

B 【解析】 试题分析: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铵、氢氧化钠、稀硫酸、葡萄糖四种溶液中的一种溶液,能产生金属单质,则加入的物质应该有还原性,乙只能为葡萄糖溶液。溶液a中应该含有Ag(NH3)2+.所以甲溶液为NH3 .它是由(NH4)2CO3与NaOH共热制取的。反应的方程式为:(NH4)2CO3+2NaOH Na2CO3+ 2NH3↑ + 2H2O。沉淀b为Fe(OH)3和Al(OH)3. 由于Al(OH)3是两性物质,能够被过量的强碱溶液溶解,而Fe(OH)3不能与强碱发生反应,可以通过过滤分离开。因此丙是NaOH溶液。溶液c为NaAlO2,沉淀e为Fe(OH)3。向NaAlO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丁产生沉淀d,因为Al(OH)3两性,只能与强酸、强碱反应,而与弱酸、弱碱吧反应,所以丁应该是CO2;沉淀d是Al(OH)3。丁是由(NH4)2CO3与H2SO4反应制取的。反应的方程式为:(NH4)2CO3+ H2SO4= (NH4)2SO4+ CO2↑ + H2O。将沉淀d过滤出来,洗涤、干燥,然后加热发生分解反应:2Al(OH)3Al2O3+ 3H2O.得到固体f: Al2O3.再电解Al2O3即得到金属B:Al. 2Al2O34Al+3O2↑.将沉淀e Fe(OH)3过滤出来,洗涤、干燥,然后加热发生分解反应:2Fe(OH)3Fe2O3+ 3H2O.得到固体g: Al2O3.再用CO还原Al2O3即得到金属C:Fe。3CO+Al2O32Fe+ 3CO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正确选项为B. 考点:考查从溶液中分离提取金属单质的实验操作及方法的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电浮选凝聚法处理酸性污水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铁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满分5 manfen5.com

B.通人空气的石墨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满分5 manfen5.com

C.若左池石墨电极产生44. 8L(标准状况)气体,则消耗氧气0. 5mol

D.为增强污水的导电能力,可向污水中加入适量工业用食盐

 

查看答案

将一定量的SO2通入Ca(ClO)2溶液中,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一定错误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氯原子对O3的分解有催化作用:O3+Cl=ClO+O2  ΔH1      ClO+O=Cl+O2 ΔH2

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示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反应O3+ O=2O2  的ΔH=E1-E2       

B. 反应O3+ O=2O2  的ΔH=E2-E3

C.反应O3+ O= 2O2  是吸热反应        

D. 反应O3+ O=2O2  的ΔH=ΔH1+ΔH2

 

查看答案

以色列科学家Danici Shcchtman因发现准晶体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人们在自然界中也找到了组成为Al63Cu24Fe13的天然准晶体。将相同质量的此准晶体分别与足量的盐酸、烧碱和稀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关系为

An(烧碱)<n(稀硝酸)<n(盐酸)

Bn(烧碱)<n(盐酸)<n(稀硝酸)

Cn(稀硝酸)<n(烧碱)<n(盐酸)

Dn(盐酸)<n(稀硝酸)<n(烧碱)

 

查看答案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编制成不同的元素周期表。将前18号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可形成如图所示的“蜗牛”元素周期表,图中每个“.”代表一种元素,其中P点代表氢元素(图中的字母不表示元素符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Y点元素对应的氢化物比z点元素对应的氢化物更稳定

B.虚线相连的两个点元索处于同一族

C.比Y点原子序数小8的元素,它的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弱酸   

DKLX三种元素的离子半径大小顺序是X3>满分5 manfen5.com>K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