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某化学小组在常温下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某化学小组在常温下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Ⅰ:铜铝混合物满分5 manfen5.com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方案Ⅱ:铜铝混合物满分5 manfen5.com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

下列有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溶液AB均可以是盐酸或NaOH溶液

B.溶液AB均可以选用稀硝酸

C.若溶液B选用浓硝酸,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小

D.实验室方案Ⅱ更便于实施

 

B 【解析】因为盐酸或NaOH溶液都只能溶解金属铝,则可以通过生成氢气的量计算出金属铝的质量,方案Ⅱ则直接测得金属铜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铜的质量分数,A正确;若A选稀硝酸,则生成NO气体,测定NO的气体体积要避免被空气氧化为NO2,又2NO2N2O4,会使测得气体体积偏小。铜和铝都能溶于稀硝酸,所以溶液B不能是稀硝酸,否则不会有固体剩余,B不正确;当溶液B选用浓硝酸,铜溶解于浓硝酸;铝发生钝化,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故测得固体的质量为铝和部分氧化铝的质量,则计算出铜的质量偏小,最终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小,C正确;对于气体的体积不便于测定(需要考虑温度、压强等),而固体的质量则易于测定,D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0 mL 18 mol/L的硫酸中加入足量铜片,加热并充分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转移1.8 mol电子

B.H2SO4只作氧化剂

C.若不加热应生成H2

D.消耗的铜的质量一定少于57.6 g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实验结论一致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结论

A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满分5 manfen5.com

B光洁的铁钉放在冷的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铁钉与冷的浓硫酸不反应

C将少量的溴水分别滴入FeCl2溶液、NaI溶液中,再分别滴加CCl4振荡静置,下层分别呈无色和紫红色氧化性:Br2>Fe3+>I2

D向浓度均为0.1 mol·L-1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0.01 mol·L-1 AgNO3溶液,产生的沉淀呈黄色              Ksp(AgCl)<Ksp(AgI)

 

 

查看答案

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B.溶液中一定含Fe2+

C.溶液中一定含Cu2+

D.剩余固体中一定含Cu

 

查看答案

某稀溶液中含有Fe(NO3)3Cu(NO3)2HNO3,若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中Fe2+浓度和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稀溶液中Fe(NO3)3Cu(NO3)2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满分5 manfen5.com

A.111       B.131        C.338       D.114

 

查看答案

发酵粉是一种化学膨松剂,可由小苏打、臭粉(碳酸氢铵)、明矾中的两种物质组成。某小组为探究不同品牌的发酵粉的化学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提出假设】

(1)假设1:由小苏打和臭粉组成

假设2:由小苏打和明矾组成

假设3:    组成 

【方案与流程】

为探究甲品牌的发酵粉的成分,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得到如下现象:

满分5 manfen5.com

(2)结合步骤①~③分析,气体A    ,该发酵粉的成分为           (填化学式)

(3)若步骤①和②操作不变(现象也相同),将步骤③中足量稀盐酸改为足量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能否确定发酵粉的成分并说明理由:                                                                  

(4)乙品牌的发酵粉的化学组成可能为假设2情况,请你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仪器和用品任选,限选试剂:稀盐酸、0.1 mol/L NaOH溶液

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样品溶于足量的盐酸后,将溶液分成两份,分别装入AB试管中

 

步骤2:                    

                    

      ,证明有Na+,发酵粉中有NaHCO3 

步骤3:                    

                    

      ,结合步骤2中的结论,假设2成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