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W、M均为短周期元素,X、Y同主族,X的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反应生成一种离子化合物,其水溶液显酸性;Z、W、M是第3周期连续的三种元素,其中只有一种是非金属,且原子半径Z>W>M。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X、M两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X<M
B.Z、W、M的氧化物均可做耐高温材料
C.Z是海水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W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Z、W、M的单质均能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但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混合反应后的最高温度作为末温度
B.检验氯乙烷中的氯元素时,将氯乙烷和NaOH溶液混合加热后,先用稀硫酸进行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进行检验
C.为了加快过滤速度以及得到较干燥的硅酸白色胶状沉淀可以采用抽滤的方法
D.用纸层析法分离Cu2+和Fe3+,滤纸上端呈棕黄色,说明Fe3+在固定相中分配的更多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中心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常涉及到化学知识。它在给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负面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氟氯烃为一类含有氟和氯的有机物,是制冷效果极佳的致冷剂,但它会破坏臭氧层,科研人员正在积极研发环保型的替代产品以减少氟氯烃的使用量
B.人们应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等。电池在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废旧电池会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废旧电池必须回收再利用
C.次氯酸和臭氧都是强氧化剂,都能杀死水中的细菌。自来水常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是因为氯气杀菌消毒效果要比臭氧好,且不会残留有毒、有害物质
D.明矾常用作净水剂,但人体摄入大量铝盐,易患“老年性痴呆”,所以明矾不宜大量作净水剂使用
纯碱、烧碱等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可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烧碱溶液发生了反应:将A与B连接,打开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挤入烧瓶,此时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_。
(2)向100 mL2 mol/L的NaOH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O2,充分反应后将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蒸发结晶,得到少量的白色固体。试设计实验确认该白色固体的成分。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该白色固体为NaOH和Na2CO3;
假设2:该白色固体为只有Na2CO3;
假设3:该白色固体为只有NaHCO3;
假设4:该白色固体为Na2CO3 和NaHCO3
②基于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证明固体的成分是Na2CO3 和NaHCO3。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及预期现象和结论。(步骤可不填满也可增加)
限选实验试剂及仪器: 1moL·L–1HCl溶液、1mol·L–1 MgCl2溶液、0.5mol·L–1BaCl2溶液、1mol·L–1 Ba(OH)2溶液、甲基橙试液、酚酞试液、试管、胶头滴管、过滤装置。
实验步骤 | 预期现象和结论 |
步骤1: |
|
步骤2: |
|
莫尔盐【硫酸亚铁铵(NH4)2SO4·FeSO4·6H2O】是一种重要化学试剂,实验室用含油污的铁片来制取莫尔盐,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10%Na2CO3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A物质可以为________(填编号)。
a.CuCl2 b.CuO c.Cu(NO3)2 d.CuSO4
(3)B物质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
(4) 加少量硫酸调节pH为 1~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Ⅱ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无水乙醇洗涤潮湿的硫酸亚铁铵晶体是为了除去晶体表面残留的水分,不用加热烘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鉴定所得晶体中含有Fe2+、NH、SO离子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编号)。
a.取少量样品于试管,加水溶解,通入适量Cl2,再加KSCN溶液,观察现象
b.取少量样品于试管,加水溶解,加入酸性KMnO4溶液,观察现象
c.取少量样品于试管,加水溶解,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d.取少量样品于试管,加水溶解,加入盐酸后再加入BaCl2溶液,观察现象
光气( 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高温下CO与C1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
(1)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1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已知CH4、H2 和CO的燃烧热(△H)分别为−890.3kJ∙mol−1、−285. 8 kJ∙mol−1和−283.0 kJ∙mol−1,则1molCH4与C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Cl2(g)+CO(g) △H=+108kJ·mol-1 。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下同所示(第10min到14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比较第2 min反应温度T(2)与第8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 ____ T(8)(填“<”、“>”或“=”)
②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min和15−16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v(5−6)
v(15−16)(填“<”、“>”或“=”),原因是 。
③计算反应在第8 min时的平衡常数K= ;(列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