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13分)某兴趣小组探究SO2气体还原Fe3+、I2,他们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下图...

(13分)某兴趣小组探究SO2气体还原Fe3+、I2,他们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下图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1)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注

                                         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E的作用是                        。装置F中为           溶液。

(2)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          

A.蒸馏水                      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3)SO2气体还原Fe3+反应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在上述装置中通入过量的SO2为了验证C中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他们取C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往第一份试液中加入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

方案:往第一份试液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

方案:往第二份试液加入用稀盐酸酸化的BaCl2,产生白色沉淀。

上述方案不合理的是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表明I的还原性弱于SO2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1)液柱高度保持不变 ;安全瓶,防止倒吸;NaOH(各1分)(2)C(1分); (3)Fe2+ 、SO42-(1分);(4)方案①(2分);SO2、Fe2+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分) (5)D中蓝色褪去(2分) I2+SO2+2H2O=4H++2I-+ SO42-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注,若液柱高度保持不变,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E的作用是安全瓶,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由于SO2是大气污染物,直接排放会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在装置F中为NaOH溶液,用以吸收多余的SO2。(2)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为了减少SO2在其中的溶解,同时防止引入杂质气体,A SO2容易溶于蒸馏水,会消耗气体,错误;B.饱和Na2SO3溶液与SO2和水反应产生NaHSO3,导致气体被消耗,错误;C.饱和NaHSO3溶液不能与SO2发生反应,气体也不能溶解,正确;D.由于酸性H2SO3>H2CO3,所以SO2与发生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产生杂质气体,错误。所以在B中的液体最好选择饱和NaHSO3溶液,选项是C;(3)SO2气体与Fe3+发生反应:SO2+2Fe3++2H2O=4H++ SO42-+2Fe2+;SO2被氧化为SO42-,Fe3+被还原为Fe2+;(4)方案①:KMnO4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把Fe2+或SO2氧化,而其本身被还原为无色的Mn2+,所以往第一份试液中加入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不能证明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错误;方案②:往第一份试液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证明无Fe3+,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说明Cl2与Fe2+反应产生了Fe3+,能证明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正确;方案③:往第二份试液加入用稀盐酸酸化的BaCl2,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在溶液中含有SO42-,从而证明证明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正确。(5)若I-的还原性弱于SO2,则会发生反应:l2+SO2+2H2O=H2SO4+2Hl,含有淀粉的碘水溶液的蓝色褪去,该反应的蜡烛方程式是I2+SO2+2H2O=4H++2I-+ SO42- ; 考点: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仪器的作用、试剂的选择、物质性质的比较及检验、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有某种含有少量FeCl2杂质的FeCl3样品。现要测定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实验采用下列步骤进行:

准确称量mg样品(在2—3g范围内):

向样品中加入10mL 6 moL·L-1的盐酸,再加入蒸馏水,配制成250mL溶液:

量取25mL操作中配得的溶液,加入3mL氯水,加热使其反应完全;

趁热迅速加入10%氨水至过量,充分搅拌,使沉淀完全:

过滤,将沉淀洗涤后,移至坩埚,灼烧、冷却、称重,并重复操作至恒重。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样品时,要加入盐酸,原因是                                   

(2)加入氯水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加入过量氨水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4)若不用氯水,可用下列试剂中的         代替(填序号)。

A.H2O2       B.碘水       C.NaClO

(5)步骤中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是                               

(6)若坩埚质量为W1g,坩埚及灼烧后的固体总质量为W2g,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请把结果约到最简)。

 

查看答案

(11分)A+B→X+Y+ H2O(为配平,反应条件略去)是中学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请回答:

(1)若Y是黄绿色气体,则Y的电子式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A为非金属单质,构成它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的溶液为某浓酸,则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3)若A为金属单质,常温下A在B的浓溶液中“钝化”,且A可溶于X溶液中.

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填所在周期和族);Y的化学式是______.

含a mol X的溶液溶解了一定量A后,若溶液中两种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恰好相等,则被还原的X是______ mol.

 

查看答案

(5有一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Cl、Na2SO4、CuCl2、Ba(NO3)2、K2CO3、K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现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1)将该粉末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2)在滤出的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有部分沉淀溶解,同时产生无色气体。

(3)取滤液做焰色反应,可证明滤液中含Na+,不含K+

由上述现象推断:

(1)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2)可能含有            ,如要检验其是否存在,将如何操作                         

 

查看答案

(8分)I、煤炭中以FeS2形式存在的硫,在有水和空气及在脱硫微生物存在下发生生物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

2FeS2+7O2+2H2O满分5 manfen5.com4H++2Fe2++4SO42-

Fe2++O2+H+满分5 manfen5.comFe3++____________

FeS2+2Fe3+满分5 manfen5.com3Fe2++2S;

2S+3O2+2H2O满分5 manfen5.com4H++2SO42-

已知:FeS2中的硫元素为-1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将上述离子方程式配平并补充完整。

2)反应的还原剂是                          

(3)观察上述反应,硫元素最终转化为              从煤炭中分离出来。

II、工业上用黄铜矿( CuFeS2)冶炼铜,副产品中也有SO2 ,冶炼铜的反应为

8CuFeS2 + 21O2满分5 manfen5.com8Cu + 4FeO + 2Fe2O3 + 16SO2

若CuFeS2 Fe 的化合价为+2 ,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当生成0.8 mol铜时,此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是                    

 

查看答案

(8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根据你掌握的知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将0.2mo1·L-1FeC13溶液滴加沸水中,然后继续加热并不断搅拌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95g蒸馏水倒入盛有5g氯化钠的200ml的烧杯中,搅拌溶解,配制5%的食盐水;

实验室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将氯化亚铁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少量铁粉

使用容量瓶,滴定管、分液漏斗时,首先应检验仪器是否漏水;

向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2)实验室中需要480ml0.4mo1·L-1CuSO4溶液,应称取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的质量是        g;所用仪器除托盘天平(带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外,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在观察液面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会使所配制的溶液的浓度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