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lmol H2O所放出的热量。某学生想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来计算中和热。他将50mL0.5mol/L的盐酸与50mL0.55mol/L的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烧杯间填满碎塑料泡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则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3)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的盐酸跟50mL 0.55 mol/L的NaOH溶 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求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50mL0.5mol/L的盐酸与50mL0.55mol/L的NaOH溶液反应的反应热为△H1,25mL0.5mol/L的浓硫酸与50mL0.55mol/L的NaOH溶液反应的反应热为△H2, 50mL0.5mol/L的醋酸与50mL0.55mol/L的NaOH溶液反应的反应热为△H3,则△H1、△H2、△H3的关系是 。(用“>”“<”或“=”连接)
(16分)已知:(R、R'可表示烃基或官能团)
A可发生如下转化(方框内物质均为有机物,部分无机产物已略去):
请回答:
(1)F的蒸气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31倍,且分子中无甲基。已知1 mol F与足量金属钠作用产生H2 22.4 L(标准状况),则F的分子式是__ ______,名称是___ _____。
(2)G与F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4,则G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可与银氨溶液反应
b.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c.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1 mol G最多可与2 mol新制Cu(OH)2发生反应
(3)D能与NaHCO3溶液发生反应,且两分子D可以反应得到含有六元环的酯类化合物,E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则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反应。
(4)H与B互为同分异构体,且所含官能团与B相同,则H的结构简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转化为B和F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PM2.5(可入肺颗粒物)污染跟冬季燃煤密切相关,燃煤还同时排放大量的CO2、SO2和NOx最近有科学家提出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经化学反应后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甲醇。
①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2CH3OH(l)+3O2(g) = 2CO2(g)+4H2O(g) ∆H = -1275.6 kJ/mol
2CO(g)+O2(g)=2CO2(g) ∆H = -566.0 kJ/mol
H2O(g)=H2O(1) ∆H = -44.0 kJ/mol
则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甲醇和氧气反应制成的燃料电池如图所示,该电池工作过程中O2应从______(填“c”或“b”)口通入,电池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6分)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把0.4mol液态肼和0.8mol液态 H2O2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 kJ的热量。
(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又已知16g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408 kJ。则H2O(g)=H2O(l)
的ΔH= 。
(3)已知N2(g) + 2O2(g) == 2NO2(g);△H=+67.7KJ/mol,
N2H4(g) + O2(g) == N2(g)+2H2O(g);△H= —534KJ/mol,
则肼与NO2完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青苷是引起花果呈现颜色的一种花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它的主要结构在不同pH条件下有
以下存在形式:
下列有关花青苷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青苷可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
B.I和II中均含有二个苯环
C.I和II中除了葡萄糖基中碳原子外,其它所有碳原子一定共平面
D.I和II均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据媒体报道:以氢氧燃料电池为动力的公交车即将在北京试运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常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该燃料电池以氢气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铂为电极,导电离子是H+。下列对该燃料电池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正极反应为:O2+4H++4e—= 2H2O
②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③总的化学反应为:2H2+O22H2O
④氢离子通过电解质向正极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