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银、铜均属于重金属,从银铜合金废料中回收银...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银、铜均属于重金属,从银铜合金废料中回收银并制备含铜化合物产品的工艺如图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1熔炼时被氧化的元素是       ,酸浸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为提高酸浸时铜元素的浸出率及浸出速率,酸浸前应对渣料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是      

(2操作a是       ,固体B转化为CuAlO2的过程中,存在如下反应,请填写空白处:

CuO+        Al2O3满分5 manfen5.com       +        ↑。

(3若残渣A中含有n mol Ag,将该残渣全部与足量的稀HNO3置于某容器中进行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彻底消除污染,可将反应中产生的气体与V L(标准状况空气混合通入水中,则V至少为       L(设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0.2

(4已知2Cu+ 满分5 manfen5.comCu+Cu2+,试分析CuAlO2分别与足量盐酸、稀硝酸混合后,产生现象的异同点      

(5假设粗银中的杂质只有少量的铜,利用电化学方法对其进行精炼,则粗银应与电源的       极相连,当两个电极上质量变化值相差30.4g时,则两个电极上银质量的变化值相差       g。

 

(15分) (1)铜(1分) CuO+2H+=Cu2++H2O (2分),将渣料粉碎(1分) (2)过滤(1分) 4 2 4CuAlO2 O2 (2分) (3)3Ag+4HNO3=3AgNO3+NO↑ +2H2O (2分) 28n (1分) (4)相同点是均得到蓝色溶液;不同点是与盐酸混合有红色固体出现,而与硝酸混合没有固体出现,但有气泡产生。(2分) (5)正 (1分) 43.2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熔炼时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被氧化的元素是铜;酸浸时就是用稀硫酸溶解氧化铜,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O+2H+=Cu2++H2O;酸浸前应对渣料进行粉碎,这样增大接触面积,可提高酸浸时铜元素的浸出率及浸出速率; (2)操作a的目的是从溶液里分离出不溶性固体,很明显是过滤操作;固体CuO和Al2O3转化为CuAl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uO+2Al2O34CuAlO2+O2↑。 (3Ag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Ag+4HNO3=3AgNO3+NO↑ +2H2O ;溶解的Ag为n mol,生成的NO为n/3mol,将NO完全氧化生成HNO3时需要的氧气结合电子守恒可计算出为n/4mol,体积为5.6nL,对应的空气就是28nL。 (4)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溶解铜,而稀盐酸不能,因而CuAlO2分别与足量盐酸、稀硝酸混合后,均得到蓝色溶液,但是与盐酸混合有红色固体出现,与硝酸混合没有固体出现,却有气泡产生。 (5)电解精炼银时,粗银为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阳极减少的是铜和银,阴极析出的是银,产生质量差的原因是阳极减少铜,阴极析出银,可根据差点法进行计算:Cu----2Ag 溶解64克的铜可析出216克的银,质量相差152克,现在相差30.4g,说明实验溶解的铜为12.8克,析出的银为43.2克。则两个电极上银质量的变化值相差为43.2g。 考点:化学与技术 涉及反应原理、混合物的分离操作、粗银精炼及数据分析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电解法促进橄榄石(主要成分是Mg2SiO4固定CO2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Mg2SiO4(s+4HCl(aq满分5 manfen5.com2MgCl2(aq+SiO2 (s+ 2H2O(l)  H =-4904 kJ·mol-1

满分5 manfen5.com

(1橄榄石的组成是Mg9FeSi5O20用氧化物的形式可表示为              

(2上图虚框内需要补充一步工业生产的名称为                

(3下列物质中也可用作“固碳”的是             。(填字母

aCaCl2        bH2NCH2COONa        c(NH42CO3

(4图可知,90后曲线A溶解效率下降,分析其原因               

满分5 manfen5.com

(5过滤所得滤液中含有Fe2+,检验该离子方法为                

(6过程为除去滤液中的杂质,写出该除杂过程所涉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查看答案

(16分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高效氧化剂、漂白剂。已知 NaClO2饱和溶液在温度低于38时析出的晶体是NaClO2·3H2O,高于38时析出固体是无水NaClO2,高于60时NaClO2分解成NaClO3和NaCl。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亚氯酸钠

满分5 manfen5.com

完成下列填空:

(1组装好仪器后,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                          

(2装置中用NaClO3、Na2SO3和浓H2SO4反应制得Cl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装置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装置反应后的溶液中还含有少量NaOH杂质,从该溶液获得无水NaClO2晶体的操作步骤为:50左右蒸发结晶;         50左右的温水洗涤;低于60干燥,得到成品。步骤中用50左右的温水洗涤的原因是                          

(4准确称取所得亚氯酸钠样品10.0g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碘化钾晶体,再滴入适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将所得混合液配成250mL待测溶液。

取2500mL待测液,用20 mol·L-1Na2S2O3标准液滴定(I2 +2S2O322I+S4O62,以淀粉溶液做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           重复滴定3次,测得数据如表所示该样品中NaClO2的质量分数为             

满分5 manfen5.com

(5在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高的是

a读取标准液体积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仰视读数

b配制250mL待测液时,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下降,又补加水重新达到刻度线

c盛装待测液的滴定管注液前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d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尖嘴处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6已知常温下Ka(HClO2=1×10-2 Ka(CH3COOH=1.75×10-5,则0.1mol/L的HClO2溶液与0.05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查看答案

(13分PM25污染跟工业燃煤密切相关,燃煤还同时排放大量的SO2和NOX

(1在一定条件下,SO2气体可被氧气氧化每生成8 g SO3气体放出9.83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起始时向密闭容器内充入0.4mol SO2和0.2mol O2,达平衡后放出的热量为Q,则Q        39.32kJ(填“>”、“<”或“=”

(2一定条件下,在恒容密闭的容器中,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2v(SO2)=v(O2)              

bΔH保持不变

c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3500时,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分别将2 mol SO2和1 mol O2置于恒压容器I和恒容容器II中(两容器起始容积相同,,充分反应均达到平衡后,两容器中SO2的转化率关系是I_________II(填“>”、“<”或“=”。若测得容器II中的压强减小了30%,则该容器中SO3体积分数为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将生成的SO3溶于水再向溶液中通入NH3得到1L cmol/L(NH42SO4溶液的PH=5,计算该(NH42SO4溶液的水解平衡常数Kh=              

(5NO2、O2和熔融NaNO3可制作原电池,其装置见图。该电池中Na+   _____ 电极移动(填“”或“,在电池使用过程中石墨I电极上生成氧化物Y,其电极反应为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取铜镁合金完全溶于浓硝酸中,反应过程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0896L NO2气体和0672 L N2O4的气体(气体体积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为37g。则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

A1 :1        B2 :1       C3 :2         D2 :3

 

查看答案

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与C同主族,B与D同主族,A、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D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层数的2倍,四种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之和为36。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元素的单质在B元素的单质中燃烧,产物1mol与足量的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

B由上述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只有一种具有漂白性

CB、C、D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用惰性电极电解时,溶液pH一定不变

DA、B形成化合物的沸点高于A、C形成化合物的沸点,因为前者分子间形成了氢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