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探究溴乙烷的消去反应并验证产物。
实验原理:CH3CH2Br + NaOHCH2=CH2↑ + NaBr + H2O
实验过程:组装如图所示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向烧瓶中注入10mL溴乙烷和15mL饱和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微热,观察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酸性KMnO4溶液颜色褪去。
(1)甲同学认为酸性KMnO4溶液颜色褪去说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而乙同学却认为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请说明原因: 。
(2)丙同学认为只要对实验装置进行适当改进,就可避免对乙烯气体检验的干扰,改进方法为: 。
改进实验装置后,再次进行实验,却又发现小试管中溶液颜色褪色不明显。该小组再次查阅资料,对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资料一:溴乙烷于55℃时,在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的百分比为99%,而消去反应产物仅为1%。
资料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比较适宜的反应温度为90℃~110℃,在该范围,温度越高,产生乙烯的速率越快。
资料三:溴乙烷的沸点:38.2℃。
(3)结合资料一、二可知,丙同学改进实验装置后,溶液颜色褪色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结合资料二、三,有同学认为应将实验装置中烧瓶改成三颈烧瓶并增加两种仪器,这两种仪器是① 。② 。
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0 L的固定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2NH3(g) ΔH<0,反应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 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B.X曲线表示NH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C.0~8 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01 mol·L-1·min-1
D.10~12 min,升高温度使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
天然维生素P(结构如图,结构中R为烷基)存在于槐树花蕾中,它是一种营养增补剂,关于维生素P的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该物质与足量溴水反应消耗6 mol Br2
B.1 mol该物质可与5 molNaOH反应
C.分子内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D.若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则可证明该物质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中和热为57.3 kJ/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HNO3(aq)+KOH(aq)= H2O(l)+KNO3(aq) H>-57.3 kJ/mol
B.HNO3(aq)+NH3·H2O(aq)= H2O(l)+NH4NO3(aq) H<-57.3 kJ/mol
C.CH3COOH(aq)+KOH(aq)= H2O(l)+CH3COOK(aq) H<-57.3 kJ/mol
D.CH3COOH(aq)+NH3·H2O(aq)= H2O(l)+CH3COONH4(aq) H>-57.3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红外光谱可鉴别乙醇和二甲醚,用X-射线衍射实验可鉴别玻璃与水晶
B.煤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碳、苯、二甲苯等,可通过煤的干馏将它们分离
C.聚氯乙烯塑料可制作保鲜膜、一次性食品袋
D.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由于发生了加成反应
假设图中原电池产生的电压、电流强度均能满足电解、电镀要求,即为理想化。①~⑧为各装置中的电极编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K闭合时,A装置发生吸氧腐蚀,在电路中做电源
B.当K断开时,B装置锌片溶解,有氢气产生
C.当K闭合后,整个电路中电子的流动方向为①→⑧;⑦→⑥;⑤→④;③→②
D.当K闭合后,A、B装置中pH均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