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本题共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性质...

(本题共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性质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有省略)。请按要求填空:

满分5 manfen5.com

、探究氯气与氨气的反应

1.为制取干燥氨气,可将装置C与________(填装置编号)连接;装置C中的烧瓶内固体宜选用________。

a碱石灰     b氯化钙      c五氧化二磷

2.装置A、E、E连接可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则两个E装置内的药品依次是____;_____。

3.装置F可用于探究氯气与氨气(已知氯气与氨气可发生反应:3Cl2+2NH3→N2+6HCl)的反应。实验时打开开关1、3,关闭2,先向烧瓶中通入________,然后关闭1、3,打开2,向烧瓶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另一种气体。实验一段时间后烧瓶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定该固体中的阳离子:            

、探究某些物质的性质

4.利用装置A、E,可设计实验比较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能证明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若利用装置A、E进行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实验,必须对制备乙烯的装置A进行改动,这种改动是_________。

5.将装置B、C分别与F相连后,进行H2S与SO2反应的实验。F的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F的烧杯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1.D; a(共2分)。 2.饱和食盐水、浓硫酸(共2分)。 3.氯气;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在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固体中有NH4+。(共2分)。 4.装置E中的NaBr溶液变橙黄色;向烧瓶中插入一只温度计,并使温度计水银球没入烧瓶内液面下(共2分。) 5.SO2+H2S→S+H2O,吸收尾气。(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C装置是不需要加热制备氨气的装置,利用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产生氨气,制取干燥氨气可以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为制取干燥氨气,可将装置C连接D中的干燥管。装置C中的烧瓶内固体宜选用生石灰、氢氧化钠或碱石灰。 2.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制备氯气,浓盐酸易挥发,所以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 3.实验时打开开关1、3,关闭2向烧瓶中通入氯气,然后关闭1、3,打开2,向烧瓶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氨气,实验一段时间后烧瓶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依据反应化学方程式判断是生成的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的氯化铵。氯化铵是铵盐,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在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固体中有NH4+。 4.氯气氧化性强于溴,能够与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出溴,溴单质溶液水呈橙黄色。实验室制取乙烯需要控制温度是170℃,实验装置中需要用温度计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向烧瓶中插入一只温度计,并使温度计水银球没入烧瓶内液面下。 5.SO2具有氧化性,能把H2S氧化生成单质S,反应的方程式为SO2+H2S→S+H2O。SO2、H2S均是大气污染物,需要尾气处理,因此F的烧杯所起的作用是吸收尾气。 考点:考查氨气、氯气、乙烯气体的制备及性质的检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本题共14分)在实验室里制取的乙烯中常混有少量的二氧化硫,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以确认上述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SO2和C2H4。请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I、II、Ill、IV装置可盛放的试剂是:(请将下列有关试剂的序号填入对应装置内,可重复选用)。

A品红溶液     BNaOH溶液      C浓硫酸     D溴水

I           IV      

2.能说明SO2气体存在的现象是       ;使用装置Ⅱ的目的是      

3.确定含有乙烯的现象是              

酯的制备是重要的有机化学实验,甲、乙同学分别使用图1、图2装置制取乙酸乙酯。

满分5 manfen5.com

4.甲同学在制得乙酸乙酯后,将乙酸乙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的仪器是__________。

5.图1导管末端不能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而图2装置中的仪器C的末端可以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是因为该装置具有           功能。

6.现拟分离粗产品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下列框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

满分5 manfen5.com

则试剂a是__________,分离方法Ⅱ是____________。

7.测定乙酸乙酯的纯度:取乙同学所得乙酸乙酯样品10 g,放入2000 mL 0500 molL-1的NaOH溶液中,充分振荡四小时,滴入两滴酚酞后,用0075 mol·L-1的盐酸标准溶液滴定,重复三次实验测得盐酸用量的平均值为2000 mL。该乙酸乙酯样品的纯度为      

(已知:CH3COOC2H5+NaOH==CH3COONa+C2H5OH

 

查看答案

(本题共16分)碳纳米管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及优异性能的纳米材料。它是由碳原子形成的无缝、中空管体材料,主要由五边形、六边形的碳环组成,相当于石墨结构卷曲而成,结构如下。

满分5 manfen5.com

1.写出一种与碳纳米管互为同素异形体物质____________

2.储氢纳米碳管研究成功体现了科技的进步。但用电弧法合成的碳纳米管常伴有大量的杂质——碳纳米颗粒,这种碳纳米颗粒可用氧化气化法提纯。其反应式为:

C +   K2Cr2O7 +   H2SO4   CO2 +   K2SO4 +   Cr2(SO4)3 +   H2O

配平上述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

3.此反应的被还原的元素是         ,氧化产物是         

4.H2SO4在上述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填选项编号)

A酸性         B氧化性        C吸水性       D脱水性

上述反应若产生01mol CO2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NaNO2有像食盐一样的外观和咸味,它可将正常的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由二价变为三价,失去携氧能力,美蓝是亚硝酸盐中毒的有效解毒剂。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解毒剂美蓝应该具有氧化性       B中毒时亚硝酸盐发生氧化反应

C解毒时高铁血红蛋白被还原       D中毒过程中血红蛋白显氧化性

6.已知NaNO2能发生如下反应:NaNO2+HI →NO+I2+NaI+H2O  (未配平), 从上述反应推知     (填序号)。

A氧化性:I2>NaNO2            B氧化性:NaNO2>I2

C还原性:HI>NO              D还原性:I2>HI

7.根据上述反应,可用试纸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来鉴别NaNO2和NaCl。现供选用的物质有:①白酒 ②碘化钾淀粉试纸 ③淀粉 ④白糖 ⑤食醋,进行本实验时,可以选用的物质至少有     (填序号)。

8.某工厂的废液中含有2%~5%的NaNO2,直接排放会造成污染。下列试剂中:①NaCl    NH4Cl ③HNO3 ④浓H2SO4,能使NaNO2转化为N2的是      (填序号)。

 

查看答案

(本题共8分)阻燃剂又称防火剂,主要用于延迟或防止可燃物的燃烧。根据组成,阻燃剂可分为卤系阻燃剂、无机阻燃剂等。

1.卤系阻燃剂多为有机氯化物和有机溴化物,受热会分解产生卤化氢(HX),起到阻燃作用。卤化氢的电子式为________;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2.下列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溴的事实是________(选填编号)。

aHClO酸性强于HBrO                

b稳定性:HBr小于HCl

c在二者形成的化合物BrCl 中氯显负价,溴显正价

无机阻燃剂中,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两种阻燃剂占据着重要位置。两者的阻燃机理都是在达到热分解温度时迅速分解为氧化物与水,起到吸热降温的作用。

3.写出氢氧化铝在酸性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

写出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无水碳酸镁也是一种新型无机阻燃剂,除了具有单位质量吸热量更大的特点外,还能释放具有灭火作用的气体。写出该气体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与镁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另外两个阳离子的半径大小关系为________(填微粒符号)。

 

查看答案

火法炼铜首先要焙烧黄铜矿其反应为2CuFeS2+O2Cu2S+2FeS+S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CuFeS2仅作还原剂,硫元素被氧化

C每生成1 molCu2S,有4mol硫被氧化 

D每转移12 mol电子,有02 mol硫被氧化

 

查看答案

将氯水分别滴入下列溶液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氯水滴入下列溶液中

实验现象

结论

A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

变红

Cl2具有氧化性

B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褪色

氯水具有酸性

C

紫色石蕊试液

先变红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KI-淀粉溶液

变蓝色

Cl2具有氧化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