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15分)硫酸工业产生的废气A(主要成分:SO2、O2、N2、CO2等)排放到空...

(15分)硫酸工业产生的废气A(主要成分:SO2、O2、N2、CO2等)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废气A的组成进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甲设计实验检验废气A中含有CO2,应选择的试剂有           

ANaOH溶液      B酸性KMnO4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盐酸

(2)同学乙欲测定废气A中SO2的含量,取a L废气A并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满分5 manfen5.com

①为了保证实验成功,装置A应具有的现象是        ,搅拌的目的是       

②同学丙认为A装置前后的质量差就是a L废气中含有的SO2的质量,然后进行含量计算。经小组讨论后,同学丁提出疑问,按照同学丙的实验,若废气中SO2完全被吸收,则最后测定的结果应该偏大,同学丁推断的理由是                 

(3)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可利用硫酸工业废气A制备皓矾(ZnSO4•7H2O)。实验模拟制备皓矾工业流程如下:

满分5 manfen5.com

“氧化”中加入硫酸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加入Zn粉的目的是            

固体A主要成分是           

操作b得到纯净皓矾晶体,必要的操作是                 、过滤、洗涤、干燥。

 

(15分)(1)B C (2分)(2)①KMnO4溶液的紫红色不能完全褪色; (2分) 提高SO2的吸收率(合理均给分)。 (2分) ②实验过程中发生2 H2SO3 + O2 = 2 H2SO4 (合理均给分) (2分) (3)①2 Fe3++ SO2 + 2H2O = 2 Fe2+ + SO42-+ 4H+ (2分)②除溶液中的Fe2+、Fe3+等 (2分) ③Fe、Zn(或铁、锌)(1分)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硫酸工业生产的废气A(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硫,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排放到空气中国会污染环境,设计实验检验废气A中的含有的二氧化碳,需要除去二氧化硫,避免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除净二氧化硫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二氧化碳,所以A中位高锰酸钾溶液,B中位澄清石灰水。所以选B C。(2)①为了保证实验成功需要在A装置中用高锰酸钾溶液完全吸收,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证明二氧化硫吸收完全,搅拌的主要作用是充分吸收二氧化硫,提高吸收率。②按照同学丙的实验,若废气中二氧化硫完全被吸收,测定的结果应该偏大,可能是生成的亚硫酸被气体中氧气氧化,实验过程中发生2 H2SO3 + O2 = 2 H2SO4 ,导致测定气体质量增大。(3)①废气净化后加入硫酸铁氧化二氧化硫为硫酸,硫酸铁被还原为硫酸亚铁,加入过量锌粉还原亚铁离子和铁离子,得到固体A为锌和铁,滤液为硫酸锌溶液,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硫酸锌晶体。氧化中加入硫酸铁发生反应是和其他中二氧化硫发生还会由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 Fe3++ SO2 + 2H2O = 2 Fe2+ + SO42-+ 4H+ 。②加入过量锌粉还原亚铁离子和铁离子,除溶液中的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③分析可知固体为 Fe、Zn(或铁、锌)。④操作b是溶液中得到纯净皓矾晶体,必要的操作为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考点: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9分)高铁酸钠是一种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工业上常采用NaClO氧化法生产,反应原理为:在碱性条件下,利用NaClO氧化Fe(NO3)3制得Na2FeO4,过滤得到粗产品,再用NaOH溶液溶解,重结晶,用有机溶剂脱碱,低温烘干得到固体样品。反应方程式为:

3NaClO + 2Fe(NO3)3 + 10NaOH2Na2FeO4↓+ 3NaCl + 6NaNO3 + 5H2O

(1)上述制备过程中,用NaOH溶液溶解粗产品而不用水的原因是             

(2)高铁酸钠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电解质为NaOH溶液,放电时负极材料为Zn,正极产生红褐色沉淀,写出该电池反应方程式           

(3)生产高铁酸钠的原料之一Fe(NO3)3用黑色粉末Fe(含有Fe3O4)与稀硝酸反应制备。准确称取该黑色粉末1312g,加入200mL 4 mol·L-1 HNO3搅拌,固体完全溶解,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2688mL的气体,经分析其中只含有NO,并测得此时溶液中c(H+)=04mol·L-1(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通过以上数据,计算该黑色粉末中Fe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查看答案

(16分)(1P2O5是非氧化性干燥剂,下列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可用P2O5干燥的是______

aNH3       bHI         cSO2       dCO2

(2KClO3可用于实验室制O2,若不加催化剂,400℃时分解只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无氧酸盐,另一种盐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工业生产甲醇的常用方法是:CO(g)+2H2(g满分5 manfen5.com CH3OH(g △H = —908kJ/mol。

已知:2H2(g)+O2(g)=2H2O(l      △H = -5716kJ/mol;

2CO(g)+O2(g)=2CO2(g   △H = -5660kJ/mol

计算2CH3OH(g)+3O2(g)=2CO2(g)+4H2O(l  △H =        

(4)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醇燃料电池装置。

满分5 manfen5.com

该电池工作时负极是       “a” “b”);

②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的pH减小,该电池负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电解法促进橄榄石(主要成分是Mg2SiO4)固定CO2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Mg2SiO4(s+4HCl(aq)满分5 manfen5.com2MgCl2(aq+SiO2 (s+ 2H2O(l △H =-4904 kJ·mol-1

满分5 manfen5.com

①某橄榄石的组成是Mg9FeSi5O20用氧化物的形式可表示为             

②在上图虚框内补充一步工业生产流程              

经分析,所得碱式碳酸镁产品中含有少量NaCl和Fe2O3。为提纯,可采取的措施依次为:对溶解后所得溶液进行除铁处理、对产品进行洗涤处理。判断产品洗净的操作是          

 

查看答案

(18分)1000mL某待测液中除含有02 mol·L-1的Na外,还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阳离子

K+、NH4+、Fe3+、Ba2+

阴离子

Cl、Br、CO32-、HCO3、SO32-、SO42-

现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所加试剂均过量):

满分5 manfen5.com

(1)写出生成白色沉淀B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待测液中肯定不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

(3)若无色气体D是单一气体:

①将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填入下表中(一定不存在的填“0”,不能确定的填“?”):

阴离子

Cl

Br

CO32-

HCO3

SO32-

SO42-

浓度/ mol·L-1

 

 

 

 

 

 

②判断原溶液中K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其物质的量浓度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4)若无色气体D是混合气体:

①待测液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

②沉淀A中能还原稀硝酸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

(10分)为探索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左图实验方案,用含有铝、铁和铜的合金制取氯化铝、绿矾晶体(FeSO4·7H2O)和胆矾晶体。

请回答:

满分5 manfen5.com

(1)步骤Ⅰ、Ⅱ、Ⅲ中均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该操作中除用到烧杯和玻璃棒外,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2)溶液A中的离子主要有             ;试剂X是           

(3)进行步骤Ⅱ时,该小组用如上图所示装置及试剂将制得的CO2气体通入溶液A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逐渐减少,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为了避免固体C减少,改进的措施是             

(4)用固体F制备CuSO4溶液的化学方程式是2Cu+O2+2H2SO4=2CuSO4+2H2O,这样做的好处是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的实验目的或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向FeCl3溶液中通入Cl2,然后滴加KSCN溶液

验证Cl2的氧化性比Fe3+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

C

用洁净的Pt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a,一定无K

D

直接加热MgCl2·6H2O晶体

获取无水MgCl2固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