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氯化铁是常见的水处理剂。某氯化铁(FeCl3·6H2O)样品含有少量FeCl2杂质。现要测定其中FeCl3·6H2O的质量分数,实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已知有关离子方程式为:2Fe3+ +2I-==2Fe2++ I2 , I2+2S2O32-==2I- +S4O62-
(1)取少量氯化铁样品滴入50mL沸水中,加热片刻液体呈现红褐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操作Ⅰ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有 、 (填仪器名称)。
(3)操作Ⅱ必须用到的仪器是 (选填编号);
a.50mL烧杯 b.10mL量筒 c.20mL量筒 d.25mL滴定管
(4)指示剂是淀粉溶液,则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
(5)滴定时,消耗浓度为0.1000mol/L的标准Na2S2O3 溶液18.17mL。该样品中FeCl3·6H2O的质量分数为 。
(6)要把样品氯化铁中的少量FeCl2杂质除去,可用的试剂是 (选填编号)。
a.铁粉 b.氯水 c.溴水 d.双氧水
某课外兴趣小组欲测定某NaOH溶液的浓度,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将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用待测溶液润洗2~3次后,再注入待测溶液,调节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并使凹液面处于"0"刻度以下的位置,记下读数;
②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从碱式滴定管中放入20.00mL待测溶液到锥形瓶中;
③将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立即向其中注入0.2000mol/L标准稀硫酸溶液,调节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并使液面处于"0"刻度以下的位置,记下读数;
④向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作指示剂,进行滴定。滴定至指示剂刚好变色,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再改变为止,测得所耗硫酸的体积为V1mL;
⑤重复以上过程,但在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加入5mL蒸馏水,测得所耗稀硫酸为V2mL。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锥形瓶中的溶液从 色变为 色时,停止滴定。
(2)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
A.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B.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3)上述操作步骤中错误的一步是 (填步骤编号)。由此造成的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某次滴定时的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则其读数为 mL。若记录读数时,起始时仰视,终点时俯视,则所测溶液浓度会 滴定前向锥形瓶中加入10 mL蒸馏水,其余操作正常,则所测溶液浓度会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5)根据下列数据:
滴定次数 | 待测液体积(mL) | 标准硫酸体积(mL) | |
滴定前读数(mL) | 滴定后读数(mL) | ||
第一次 | 20.00 | 0.50 | 25.45 |
第二次 | 20.00 | 4.00 | 29.05 |
第三次 | 20.00 | 3.00 | 30.00 |
第四次 | 20.00 | 2.00 | 27.00 |
请计算待测烧碱溶液的浓度为 mol/L。
(1)用注射器吸入少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发生如下反应:2NO2(g)⇌N2O4(g)当活塞迅速向里推时,气体的颜色先 ,后 (填“变深”“变浅”或“不变”前同);最终和最初相比,颜色 更深(填“最初”或“最终”下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更大.
(2)在一定条件下,将3molA 和1mol B 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mol D,并测得C的浓度为0.2mol•L﹣1.请填空:
①x= ,②B的转化率为 .
③温度降低,K值增大,则正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④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填编号)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B、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变化
C、生成D的反应速率是生成B的反应速率的2倍
D、单位时间内生成3molA,同时生成1molB
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原容器体积扩大到4L,下列有关该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编号)
A、B的浓度减少
B、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也加快
C、C的物质的量增加
D、重新平衡时增大.
今有①CH3COOH、②HCl、③H2SO4 三种溶液,请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它们pH相同时,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2)当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其pH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3)中和等量的烧碱溶液,需同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为 .
(4)体积和浓度相同的①、②、③三溶液,分别与同浓度的烧碱溶液反应,要使反应后溶液的pH为7,所需烧碱溶液的体积由大到小关系为 .
在氢氟酸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HFH++F﹣
(1)加入固体NaOH,电离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c(H+) .
(2)加入固体NaF,电离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c(H+) .
(3)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