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焦亚硫酸钠(Na2S2O5)常用作食品漂白剂。其制备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反应I...

焦亚硫酸钠(Na2S2O5)常用作食品漂白剂。其制备工艺流程如下:

满分5 manfen5.com

已知:反应II包含2NaHSO3=Na2S2O5+ H2O等多步反应。

(1)反应I的总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I进行时应先通入的气体是    ,反应I产生的NH4Cl可用作________

(2)灼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灼烧时生成SO21.12×l06 L(标准状况下),则转移电子           mol

(3)己知Na2S2O5与稀硫酸反应放出SO2,其离子方程式为                   

(4)副产品X的化学式是    ,在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

(5)为了减少产品Na2S205中杂质含量,需控制反应II中气体与固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约为           ,检验产品中含有碳酸钠杂质所需试剂        。(填编号)。

①澄清石灰水    ②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③氢氧化钠   ④酸性高锰酸钾    ⑤稀硫酸

 

(1)NaCl+NH3+CO2+H2O=NaHCO3↓+NH4Cl;NH3;氮肥 (2)2CuS+3O2 2CuO+2SO2;3×105 (3)S2O52-+2H+=2SO2↑+H2O (4)CuSO4•5H2O;CO2 (5)2:1;①④⑤ 【解析】 试题分析:(1)流程确定反应物为NaCl、NH3、CO2,产物为NH4Cl和碳酸氢钠,因此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由于CO2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小,而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要先通入氨气;氯化铵可用作氮肥。 (2)硫化铜灼烧一定生成氧化铜和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S+3O2 2CuO+2SO2。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4价失去6个电子,若灼烧时生成SO21.12×l06 L(标准状况下),则转移电子3×105mol。 (3)根椐提示可知生成二氧化硫和水,Na2S2O5与稀硫酸反应放出SO2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52-+2H+=2SO2↑+H2O。 (4)上述分析可知,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得出硫酸铜晶体,副产品X的化学式是CuSO4•5H2O。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再次利用。 (5)反应Ⅱ中气体与固体分别是二氧化硫和碳酸钠,这两种物质反应必须生成亚硫酸氢钠:反应Ⅱ中反应应是二氧化硫与碳酸钠反应生成NaHSO3,NaHSO3再生成Na2S2O5,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SO2+H2O=2NaHSO3+CO2,因此气体与固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检验产品中含有碳酸钠杂质,需加酸反应检验二氧化碳生成,即用的澄清石灰水,但加酸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应先除去,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并用酸性高锰酸钾检验是否除净,或直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根据颜色不褪色确定二氧化硫除净,检验产品中含有碳酸钠杂质所需试剂是①④⑤。 考点:考查物质置制备的实验方案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硫酸。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1)将已除去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移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2)另取铁钉放入一定量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干燥气体Y

①甲同学认为X中可能含有Fe3+Fe2+。若要确认其中的Fe2+,应选用_   ___(填序号)。

aKSCN溶液    b.铁氰化钾溶液    c.盐酸

②乙同学取448m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充分反应后,加入足量BaCI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可推知气体YSO2的体积分数为        

【探究二】

据探究一所测SO2的体积分数,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可能还含有CO2Q气体,因此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实验前已将装置中空气排尽)进一步探究。

(3)装置A中的现象是            ,其作用是                   

满分5 manfen5.com

(4)为判断CO2是否存在,需将装置M添加在        。(填序号);

aA之前    bAB之间    cB-C之间    dCD之间

若存在CO2,则产生CO2气体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5)C中固体变红,D中固体变蓝,则Q    (填化学式),产生该气体的原因是        

(6)若某气体可能由CO2SO2H2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经测定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气体的组成可能为           (填序号)。

aSO2    bH2SO2    cH2CO2    dCO2SO2    e.SO2CO2H2

 

查看答案

1913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实现了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被称作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化学天才。现将lmolN23molH2投入1L的密闭容器,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如下反应模拟哈伯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N2(g)+3H2(g)满分5 manfen5.com2NH3(g)  △H<0

当改变某一外界条件(温度或压强)时,NH3的体积分数ψ(NH3)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NH3(g) 满分5 manfen5.comNH3(g) △H1

N2(g)+3H2(g)满分5 manfen5.com2NH3(l)  △H2

则反应N2(g)+3H2(g)满分5 manfen5.com2NH3(g)H              用含H1H2的代数式表示

(2)合成氨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          ,平衡时,MNH3的体积分数为10%,则N2的转化率为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X轴上a点的数值比b          (填“大”或“小”)。上图中,  Y轴表示     (填“温度”或“压强”),判断的理由是              

(4)若将1mol N23mol H2分别投入起始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实验条件和平衡时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

A.放出热量:Ql< Q2< Hl  B. N2的转化率:I> III

C.平衡常数:II >I       D.达平衡时氨气的体积分数:I>II

(5)常温下,向VmL amoI.L-l的稀硫酸溶液中滴加等体积bmol.L-l 的氨水,恰好使混合溶液呈中性,此时溶液中c(NH4+)__c(SO42-)(填“>”、“<”或“=”)。

(6)利用氨气设计一种环保燃料电池,一极通入氨气,另一极通入空气,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03)的氧化锆(ZrO2)晶体,它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查看答案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流程,从酸性工业废液(含H、Al3+、Mg2+、Cr3+、SO42-中提取铬。

满分5 manfen5.com

有关数据如下表:

满分5 manfen5.com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所得滤液可用于制取MgSO4·7H2O,酸性工业废液中加入适量氧化铝的作用是      

(2)若酸性废液中c(Mg2+)0.lmol.L-l 为达到步骤①的实验目的,则废液的pH应保持在   范围(保留小数点后l位)。

(3)步骤②中生成NaCrO2的离子方程式为                         

(4)步骤④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步骤⑤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的目的是     ,可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

满分5 manfen5.com

(6)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铬酸钠(Na2CrO4),回答相关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a是电源的____极,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②若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3.36 L,则理论上可制得      g铬酸钠(忽略反应2CrO42-(aq) + 2H+(aq)满分5 manfen5.comCr2O72-(aq)+ H2O(1)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浓硫酸滴到胆矾晶体上

晶体逐渐变成白色

该过程发生物理变化

B

将过量过氧化钠固体投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溶液变成蓝色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

C

向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

无明显现象

硝酸亚铁与硫酸不反应

D

将滴有酚酞的氨水加热

红色逐渐变浅

一水合氨受热分解,导致溶液碱性减弱

 

 

查看答案

有关煤的综合利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煤和水煤气均是二次能源

B.煤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

C.①是将煤在空气中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

DB为甲醇或乙酸时,原子利用率均达到100%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