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化工工业中常用乙苯脱氢的方法制备苯乙烯。
已知某温度下:
反应①:CO2 (g) +H2 (g)→CO(g) + H2O(g),ΔH = +41.2 kJ/mol;
反应②: (g)→(g)+H2(g),ΔH= +117.6 kJ/mol;
①②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
(1)请写出二氧化碳氧化乙苯制备苯乙烯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用K1、K2表示)
(2)对于反应①,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CO2 和2molH2,当反应达到平衡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若再加入1molCO2、1mol H2,平衡不移动;
C.若再加入CO2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体积分数减小;
D.若充入He,平衡不移动,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都不变;
(3)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①达到平衡后;t1时刻通入少量CO2;请在下图中画出t1之后的正逆反应曲线,并作出标注。
II.一定的条件下,合成氨反应为:N2(g)+3H2(g) 2NH3(g)。图1表示在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的变化,图2表示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时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3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起始物氢气的物质的量对此反应平衡的影响。
(4)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5)由图2信息,计算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H2)= ,从11min起其它条件不变,压缩容器的体积,则n(N2)的变化曲线为 (填“a”或“b”或“c”或“d”)
(6)图3 a、b、c三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中,反应物N2的转化率最高的是 点,温度T1 T2(填“>”或“=”或“<”)
下图是一个化学过程的示意图。
(1)图中甲池中OH-移向 极(填“CH3OH”或“O2”)。
(2)写出通入CH3OH的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
(3)向乙池两电极附近滴加适量紫色石蕊试液,附近变红的电极为 极(填“A”或"B”),并写出此电极的反应式:____ 。
(4)乙池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
(5)当乙池中B(Ag)极的质量增加5.4g时,乙池的pH是 (若此时乙池中溶液的体积为500mL);此时丙池某电极析出1.60g某金属,则丙中的某盐溶液可能是 (填序号)。
A. MgSO4 B.CuSO4 C.AgNO3 D.AlCl3
Cu2S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NO3)2、CuSO4、NO2、NO和H2O,当NO2和NO的物质的量为1∶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Cu2S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7 B.1∶9 C.1∶5 D.2∶9
恒温恒容下,向2 L密闭容器中加入MgSO4(s)和CO(g),发生反应:
MgSO4(s)+CO(g)MgO(s)+CO2(g)+SO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min | n(MgSO4)/mol | n(CO)/mol | n(SO2) / mol |
0 | 2.0 | 2.0 | 0 |
2 |
| 0.8 |
|
4 |
|
| 1.2 |
6 |
| 1.2 | 2.8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2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υ(CO)=0.6 mol/(L·min)
B.4 min后,平衡移动的原因可能是向容器中加入了2.0 mol的SO2
C.若升高温度,反应的平衡常数变为1.0,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其他条件不变,若起始时容器中MgSO4、CO均为1.0 mol,则平衡时n(SO2)=0.6 mol
依据下列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NaBr溶液中加入氯水,再加入淀粉KI溶液 | 溶液变蓝 | 氧化性:Cl2>Br2>I2 |
B | 将铝片放入盐酸中 | 产生气泡的速率开始时较慢,随后加快,后来又逐渐减慢 | H+的浓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唯一因素 |
C |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 | 得到蓝色溶液 | 蔗糖水解产物没有还原性 |
D | 向漂白粉中滴入稀硫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 品红溶液褪色 | 气体中含有Cl2 |
在25℃、1.01×105Pa下,将22gCO2通入到750mL1.0mol·L-1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x kJ热量。在该条件下1molCO2通入到2L 1.0mol·L-1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ykJ热量,则CO2与NaOH反应生成NaHCO3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A.CO2(g)+NaOH(aq)=NaHCO3(aq) △H = -(2y-x)kJ·mol-1
B.CO2(g) + NaOH(aq) = NaHCO3(aq) △H = -(4x-y)kJ·mol-1
C.CO2(g) + NaOH(aq) = NaHCO3(aq) △H = -(2x-y)kJ·mol-1
D.CO2(g) + NaOH(aq) = NaHCO3(aq) △H = -(8x-2y)kJ·m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