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I和II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 叙述I | 叙述Ⅱ |
A | 用酸度计测定SO2和CO2饱和溶液的pH,前者pH小 | 结论:说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
B | SiO2是酸性氧化物 | SiO2不与任何酸溶液反应 |
C | 配制SnCl2溶液时,先将SnCl2溶于适量的稀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保存时再在试剂瓶中加入少量的锡粒 | 抑制Sn2+水解,并防止Sn2+被氧化为Sn4+ |
D |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 应保存在棕色玻璃试剂瓶中 |
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澄清透明的无色溶液中:Na+、K+、MnO4-、[Al(OH)4]-
B.水电离出的c(H+) =10-14mol/L溶液中:Fe2+、Mg2+、NO3-、Cl-
C.加入铝能产生H2的溶液中:K+、NH4+、I-、NO3-
D.常温下c(OH-)=10-13mol/L的溶液中:Mg2+、Cu2+、SO42-、K+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Fe3O4与稀硝酸反应:Fe3O4+8H+═Fe2++2Fe3++4H2O
B.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至中性:2H++SO42-+Ba2++2OH-═BaSO4↓+2H2O
C.用CH3COOH溶解CaCO3:CaCO3+2H+═Ca2++H2O+CO2↑
D.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Fe3++3SCN-═Fe(SCN)3↓
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28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
B.室温下,1L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Ba2+个数为0.1NA
C.1molFeI2与足量氯气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D.78g苯含有C=C键的数目为3NA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和“霾”的分散质微粒不相同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C.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和铁粉的透气小袋,可防止食物受潮、氧化变质
D.人体内没有能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因此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
某位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含氮化合物有以下性质:
①常温下NO2和N2O4混合存在,在低于0℃的过冷水中只有无色的N2O4液体或晶体存在;
②浓硝酸与铜、银等不活泼金属反应时除生成NO2气体外还有少量NO生成。
该同学在验证了“性质①”后又设计了如下装置验证“性质②”,同时测定某电器元件中铜银合金材料的含铜量。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相关药品;
第二步 打开K1,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1,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向盛有7 g铜银合金粉末的圆底烧瓶中加入13.5 mol·L-1浓硝酸100 mL;
第三步A中反应结束后……;
第四步打开K1,通入氮气一段时间。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后都需要打开K1,通入氮气一段时间。
“第二步”中通入氮气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中通入氮气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步”的目的是验证“性质②”并确保有害气体被完全吸收,请补全实验步骤并写出能证实“性质②”的预期现象:A中反应结束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通过测量确定装置A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100 mL,装置C增重3.22 g, 装置E增重0.54 g(E中N元素均以NO3-的形式存在),不考虑硝酸的挥发与分解以及空气对试剂的影响,则实验所用铜银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实验后装置A烧瓶内溶液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mol·L-1。
(4)已知存在可逆反应:Ag+FeCl3AgCl+FeCl2另一位同学提出可通过向盛有铜银合金的容器中加入足量FeCl3溶液的方法快速确定合金的含铜量,计算时所需的数据是铜银合金的质量和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