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请你参与“研究铁与水反应所得固体物质的成分、性质及再利用”实验探究,并共同解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设计右图所示装置进行“铁与水反应”的实验。
(1)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前A中投放碎瓷片的目的是 。
(3)装置E中的现象是 。
【探究二】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确定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黑色固体的成分。
(4)待硬质试管B冷却后,取少许其中的固体物质溶于 后,将所得溶液分成两份。
(5)一份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推断硬质玻璃管B中固体物质的成分(选填序号,下同) 。若溶液未变红色,推断硬质玻璃管B中固体物质的成分
①一定有Fe3O4,可能有Fe ②Fe3O4和Fe ③只有Fe3O4 ;④只有Fe。
(6)另一份用___ (填仪器名称)加入 ,可以证明溶液中存在Fe2+。
【探究三】设计如下流程测定反应后硬质玻璃管B中固体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7)试剂b的化学式是 ____。
(8)计算反应后B装置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居室里,在漂亮的花瓶中插上一束美丽的鲜花,将会给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生活带来轻松和愉悦的心情。如果在花瓶中加入“鲜花保鲜剂”,就会延长鲜花的寿命。下表是1L“鲜花保鲜剂”的成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 质量(g) | 摩尔质量(mol·L-1) |
蔗糖 | 50.00 | 342 |
硫酸钾 | 0.50 | 174 |
阿司匹林 | 0.35 | 180 |
高锰酸钾 | 0.50 | 158 |
硝酸银 | 0.04 | 170 |
(1)“鲜花保鲜剂”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成分是 (填写名称)。
(2)“鲜花保鲜剂”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为(阿司匹林中不含K+) (只要求写表达式,不需计算)mol·L-1。
(3)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配制结果没有影响的是 _____ (填字母)。
A.容量瓶在使用前未干燥,里面有少量蒸馏水
B.定容时仰视液面
C.容量瓶在使用前刚刚配制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1溶液而未洗净
D.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容量瓶的刻度线,但未做任何处理
(4)欲确定“鲜花保鲜剂”中硝酸银的浓度,可加入的试剂中含有 。(填化学符号)
A、B、C、D、E五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非金属元素,他们能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该元素(用R表示)的单质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Na2RO3)和氢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⑤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H2CO3的酸性强于E的,请用离子方程式予以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滴加少量次氯酸钠溶液,溶液变蓝色,且反应后溶液呈碱性,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②在上述碘和淀粉形成的蓝色溶液中,滴加亚硫酸钠溶液,发现蓝色逐渐消失,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③对比①和②实验所得的结果,将I2、ClO-、SO42-按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
(2)今有铁片、铜片,酸、碱、盐溶液若干。设计实验证明一下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
②氯化铁溶液中Fe3+的氧化性比硫酸铜溶液中的Cu2+强。
③铁的还原性比铜强。
近期,世界范围内有许多湖泊为鱼类绝迹的死湖,数以千万公顷的森林衰败枯萎,大片土地沙漠化……将这些现象与频繁降落的酸雨相联系,人们认为,酸雨是肇事主因。某研究小组研究某地硫酸型酸雨的形成,有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SO2SO3H2SO4
猜想二:SO2H2SO3H2SO4
猜想三:以上两过程同时存在( )
有关上述猜想,收集一定量该地区刚下的雨水进行实验,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若猜想一或猜想三正确,则该雨水加入盐酸后,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若存在猜想二的过程,则该雨水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C.若只存在猜想一的过程,则该雨水的pH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D.上述任意一个猜想正确,该地区雨水的pH均小于5.6
标准状况下VL氨气溶解在1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则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ρ=(17V+22400 )/ (22.4+22.4V) B.W=17c/(1000ρ)
C.W=17V/(17V+22400) D.c=1000Vρ/(17V+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