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因此甲醇被称为2l世纪的新型燃料。工业上用CO生产燃料甲醇,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图1表示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图2表示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 H2和一定量的CO后,CO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曲线_______(填“a”或“b”)表示使用了催化剂;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根据“图2”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起始充入的CO为1mol
B.增加CO浓度,CO的转化率增大
C.容器中压强恒定时,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D.保持温度和密闭容器容积不变,再充入1molCO和2molH2,再次达到平衡时n(CH3OH)
/n(CO)会增大
(3)从反应开始到建立平衡,v(H2)=__________;该温度下CO(g)+2H2(g) CH3OH(g)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5mol CO、lmolH2、1.5 molCH3OH,此反应进行的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方向”或“逆反应方向)”。
(4)请在“图3”中画出平衡时甲醇蒸气百分含量(纵坐标)随温度(横坐标)变化的曲线,要求画压强不同的2条曲线(在曲线上标出p1、p2,且p1>p2)。
(5)科学家常用量热剂来直接测定某一反应的反应热,现测得:CH3OH(g)+3/2O2
(g)=CO2(g)+2H2O(g)△H=-192.9kJ/mol,又知H2O(l)=H2O(g)△H=+44kJ/mol,请写出32g的CH3OH(g)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重铬酸钾(K2Cr2O7)主要用于制革、印染、电镀等。其水溶液中存在平衡:
+H2O2+2H+
(1)已知有关物质溶解度如图1。用复分解法制备K2Cr2O7的操作过程是:向Na2Cr2O7溶液中加入_________(填化学式),搅拌溶解,调节溶液pH约为5,加热溶液至表面有少量晶体析出时,_____________,抽滤得到粗产品,再用重结晶法提纯粗产品。
(2)以铬酸钾(K2CrO4)为原料,用电化学法制备重铬酸钾的实验装置如图2。
①不锈钢作________极,写出该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阳极区能得到重铬酸钾溶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铬酸钾的转化率达到x时,阳极液中K与C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
(3)铬对环境能造成污染。某酸性废水中含有,处理时可用焦亚硫酸钠(Na2S2O5)将转化为毒性较低的Cr3+,再调节pH约为8,使铬元素沉降,分离出污泥后检测废水中Cr3+浓度,低于0.5mg·L-1则达到排放标准。
①Na2S2O5参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上述工艺处理后的废水,理论上Cr3+浓度约为__________mg·L-1。
(已知室温下Ksp[Cr(OH)3]≈6×10-31)
下列电解质溶液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恒温条件下稀释氢氟酸时,HF的Ka增大,水的KW不变
B.向Mg(OH)2沉淀悬浊液中加入NH4Cl固体,c(Mg2+)、c(OH-)浓度均增大
C.0.1mol/LNaHCO3溶液中,c(Na+)>c()>c()>c(H2CO3)
D.0.1mol/LNa2SO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c()与c(Na+)均增大
液体燃料电池相比于气体燃料电池具有体积小,无需气体存储装置等优点。某科研人员设计了以液态肼(N2H4)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某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的新型燃料电池(如图所示)。该固体氧化物电解质的工作温度高达700~900℃时,O2-可在该固体氧化物电解质中自由移动,反应生成物均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极甲为电池正极
B.电池总反应为N2H4+2O22NO+2H2O
C.电池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D.图示中的O2-由电极乙移向电极甲
已知X、Y、Z、W都是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等,而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Y和Z可以形成两种以上气态化合物,W的族序数比X的族序数大1,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和Z可以组成一种Y和Z的质量比为7:20的共价化合物
B.X、Y、Z可以组成一种盐,其中X、Y、Z元素原子个数比为4:2:3
C.Y和W组成的化合物与X和Z组成的化合物反应可生成2种碱性物质
D.由X、Y、Z三种元素中的任意两种组成的具有10电子的微粒有2种
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解释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