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14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碳 氮 Y X 硫 Z 回答下列问题: (...

(14)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Y
 


 

X
 


 


 

Z
 

 

回答下列问题:

1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2)表中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写元素符号)              

3)下列事实能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b.在氧化还原中,1molY单质比1molS得电子多

cY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4)碳与镁形成的1mol化合物Q与水反应,生成2molMg(OH)21mol烃,该烃分子中碳氢质量比为9:1,烃的电子式为        Q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XZ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1molX的最高价化合物,恢复至室温,放热687kJ,已知该化合物的熔、沸点分别为-69℃58℃,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6)铜与一定浓度的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反应,生成的盐只有硫酸铜,同时生成的两种气体均由表中两种元素组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都小于50。为防止污染,将产生的气体完全转化为最高价含氧酸盐,消耗1L 2.2mol/LNaOH溶液和1molO2,则两种气体的分子式及物质的量分别为         ,生成硫酸铜物质的量为                 

 

(1)第三周期,VIIA族; (2)Si; (3)ac (4)Mg2C3+4H2O=2Mg(OH)2+C3H4↑; (5)Si(s)+2Cl2(g)=SiCl4(l) △H=-687kJ/mol; (6)NO 0.9mol;NO21.3mol ;2mol;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可知,X为Si元素,Y为O元素,Z为Cl元素, (1)Z为Cl元素,其原子序数为17,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ⅤⅡ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ⅤⅡA族; (2)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最大的为Si,故答案为:Si; (3)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说明氧气的氧化性比硫强,则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a正确;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molY单质比1molS得电子多,氧化性强弱与得失电子数没有必然关系,故b错误;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说明Y的非金属性较强,故c正确;故答案为:ac; (4)该烃分子中碳氢质量比为9:1,C、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4,根据“碳与镁生成的1mol化合物Q与水反应生成2mol Mg(OH)2和1mol烃”可知该烃的分子式为C3H4;Q的化学式为Mg2C3,Mg2C3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C3H4,电子式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C3+4H2O=2Mg(OH)2+C3H4↑,故答案为:;Mg2C3+4H2O=2Mg(OH)2+C3H4↑; (5)X(Si)与Z(Cl)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1molX的最高价化合物SiCl4,放热687KJ,已知该化合物的熔、沸点分别为-69℃和58℃,则常温下SiCl4为液态,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i(s)+2Cl2(g)=SiCl4(l)△H=-687kJ/mol,故答案为:Si(s)+2Cl2(g)=SiCl4(l)△H=-687kJ/mol; (6)铜与一定浓度的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反应,生成的盐只有硫酸铜,同时生成两种有毒气体为NO、NO2,最终转化为NaNO3,1mol氧气参与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mol,设出NO、N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x+y=2.2,x+3y=4,解得:x=1.3,y=0.9,根据电子守恒:n(CuSO4)==2mol,故答案为:NO 0.9mol,NO21.3mol;2mol 【考点定位】考查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周期律内容为基础,注意掌握守恒思想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电渗析法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利用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使部分离子透过离子交换膜而迁移到另一部分水中,从而使一部分水淡化而另一部分水浓缩的过程。如图是利用电渗析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的原理图,已知海水中含Na+ClCa2+Mg2+SO42等离子,电极为石墨电极。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阳离子交换膜是A,不是B

B.通电后阳极区的电极反应式:2Cl―2e→Cl2

C.工业上阴极使用铁丝网代替石墨碳棒,以增强导电性

D.阴极区的现象是电极上产生无色气体,溶液中出现少量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

已知:2Na[Al(OH)4]+CO2=2Al(OH)3↓+Na2CO3+H2O。向含2molNaOH1molBa(OH)22molNa[Al(OH)4]的混合溶液中慢慢通入CO2,则通入CO2的量和生成沉淀的量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n(CO2)(mol)

2

3

4

6

n(沉淀)(mol)

1

2

3

2

 

查看答案

某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A+BC→[A…B…C] →AB+C

(反应物)(过渡态)(生成物)

BE1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过渡态的能量差,称为正反应的活化能

C.正反应的热效应为△H=E1—E2<0 ,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此图中逆反应的热效应△H=E1—E2<0,所以逆反应为放热反应

 

查看答案

某水溶液只可能含有K+Al3+Fe3+Mg2+Ba2+NH4+ClCO32SO42中的若干种离子。某同学取100ml的溶液分成两等份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热,收集到0.02mol的气体,无沉淀产生,同时得到溶液甲。

②向溶液甲中通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白色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灼烧后,得到1.02g固体。

③第二份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沉淀经盐酸充分洗涤,干燥,得到 11.65g固体。

据此,该同学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产生的气体为氨气,并可得原溶液中c(NH4+)=0.2 mol·L1

B.实验③中的白色沉淀中一定有BaSO4,无BaCO3

C.原溶液中一定有K+,且c(K+)=0.4 mol·L1

D.若要判断原溶液中是否有Cl,无需另外设计实验验证

 

查看答案

有关NaHCO3Na2CO3的性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等质量的NaHCO3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Na2CO3产生的CO2体积小

B.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盐与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所消耗盐酸的体积Na2CO3NaHCO3的两倍

C.等质量NaHCO3Na2CO3与盐酸完全反应,前者消耗盐酸较多

D.等物质的量的NaHCO3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CO2一样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