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请从图中选用必要的装置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含酚酞)的实验,要求测定产生的氢气的体...

请从图中选用必要的装置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含酚酞的实验,要求测定产生的氢气的体积大于25mL,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

1 A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B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

2电极A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检测上述气体实验装置时,各接口的正确连接顺序为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A,B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

4实验中,在盛有KI­淀粉溶液的容器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1)2H++2e-==H2↑ 2Cl-—2e-==Cl2↑+2e- (2)溶液变红,有气体产生 (3)H F G D E C (4)Cl2+2I-===2Cl-+I2 【解析】 试题分析:(1)要达到电解食盐水的目的,则电解池中铁棒必须连接电源的负极而作阴极,碳棒则连接电源的正极而作阳极,反之,铁作阳极则Fe2+进入溶液,无法实现电解食盐水的目的。A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2H++2e-==H2↑;B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2Cl-—2e-==Cl2↑+2e- (2)电源负极接电解池的铁棒,负极区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所以电极A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有气体产生。 (3)电解池左边A导管口产生H2,右边B导管口产生Cl2,以电解池为中心,则有:H←F、G←A、B→D、E→C,相应装置的作用: (4) 实验中,在盛有KI­淀粉溶液的容器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100g5.00%的NaOH溶液、足量的CuSO4溶液和100g10.00%的K2SO4溶液,电极均为石墨电极。

1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丙中K2SO4质量分数为10.47%,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据此回答问题:

①电源的N端为_______________极;

②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

③电极b上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L;

④电极c的质量变化是__________g;

⑤电解前后各溶液的pH是否发生变化:

甲溶液______________;乙溶液_____________;

2如果电解过程中铜全部析出,此时电解能否继续进行,为什么?

 

查看答案

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lΔH=-2 220 kJ·mol-1

根据上面两个热化学方程式,试回答下列问题:

11molH2和2molC3H8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__________。

2现有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在混合气体中H2和C3H8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_。

3已知:H2Ol=H2Og ΔH=44.0kJ·mol-1,试写出丙烷燃烧生成CO2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2SO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cd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和SO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电后中间隔室的SO42-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pH增大

B.该法在处理含Na2SO4废水时可以得到NaOH和H2SO4产品

C.负极反应为2H2O–4e=O2+4H+,负极区溶液pH降低

D.当电路中通过1mol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5mol的O2生成

 

查看答案

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u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沿Zn→a→b→Cu路径流动

C.片刻后甲池中cS增大

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

 

查看答案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断开K,向右侧烧杯中加入0.1molCuO后CuSO4溶液恰好恢复到反应前的浓度和pH。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铜棒为正极,其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B.烧杯右侧碳棒为阴极,其电极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C.反应中消耗锌的质量为13g

D.导线中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