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M、R、X、Y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Z是一...

【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M、R、X、Y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Z是一种过渡元素。M基态原子L层中p轨道电子数是s电子的2倍,R是同周期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X和M形成的一种化合物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大气污染物,Z的基态原子4s和3d轨道半充满。请回答下列问题:

(1)R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          ,X和Y中电负性较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

(2)X的氢化物的沸点低于与其组成相似的M的氢化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X与M形成的XM3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

(4)M和R所形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R2M晶体的晶胞如右图所示,则图中大球代表的离子是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5)在稀硫酸中,Z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钾盐(橙色)氧化M的一种氢化物,Z被还原为+3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6)若晶胞的棱长为a cm ,则R2M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g·cm–3

 

(1)[Ne]3s1或1s22s22p63s1;Cl (2)H2O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而H2S不能 (3)平面三角形(4)O2- (5)3H2O2+K2Cr2O7+4H2SO4=Cr2(SO4)3+3O2↑+7H2O+K2SO4 (5)248/a3×6.02×1023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知M、R、X、Y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Z是一种过渡元素。M基态原子L层p轨道数是s轨道电子数的2倍,则M是O元素;R是同周期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则R是Na元素;X和M形成的一种化合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则X是S元素,Y为Cl元素;Z的基态原子4s和3d轨道半充满,即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Z是Cr元素。 (1)R是Na元素,原子序数为11,根据构造原理确定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或[Ne]3s1;S和Cl比较电负性较大的是Cl元素。 (2)H2S的沸点低于H2O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子间形成氢键,使水的沸点升高。 (3)SO3中硫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为3+(6-3×2)/2=3,没有孤电子对,该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4)根据晶胞结构可以算出白球的个数为=4,黑球的个数为8个,由于这种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黑球代表的是Na+,白球是O2-。 (5)根据题意知重铬酸钾被还原为Cr3+,则过氧化氢被氧化生成氧气,利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r2O7+3H2O2+ 4H2SO4=K2SO4+Cr2(SO4)3+3O2↑+7H2O。 (6)若晶胞的棱长为a cm,则R2M晶体的密度为=。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涉及元素推断、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胞计算,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以填空或简答方式考查,常涉及如下高频考查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基态微粒的电子排布式、电离能及电负性的比较)、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类型、原子的杂化方式、分子空间构型的分析与判断);晶体结构与性质(晶体类型、性质及与粒子间作用的关系、以晶胞为单位的密度、微粒间距与微粒质量的关系计算及化学式分析等)。对于此类题要掌握以下几点:(1)ⅡA族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为ns2、ⅤA族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为ns2np3,分别属于全满或半满状态,属于稳定结构,因此ⅡA族,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2)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3)化学键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范德华力和氢键只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4)均摊法在有关晶胞计算中的规律。根据题给信息准确推断相关元素、结合相关知识进行作答是得分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了探究AgNO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AgNO3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为检验溶液中Fe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Ag+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可选用的试剂:KSCN溶液、K3[Fe(CN)6]溶液、氯水。

(1)请完成下表: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振荡

存在Fe3+

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②         ,振荡

存在Fe2+

【实验结论】Fe的氧化产物为Fe2+和Fe3+

Ⅱ.AgNO3的热稳定性

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当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2)装置B的作用是                

(3)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O2,其验证方法是             

(4)【查阅资料】Ag2O和粉末状的银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

【提出设想】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 ①.Ag; ②.Ag2O; ③.Ag和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设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试管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a

加入足量氨水,振荡

黑色固体不溶解

b

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

黑色固体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            (填实验编号)。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写出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

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x,形成酸雨、污染大气,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回答下列问题:

(1)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含有SO2和NO的烟气,反应温度为323 K,NaClO2溶液浓度为5×103mol·L1。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结果如下表:

离子

SO

SO

NO

NO

Cl

c/(mol·L1)

8.35×104

6.87×106

1.5×104

1.2×105

3.4×103

①写出NaCl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增加压强,NO的转化率__________(填“提高”“不变”或“降低”)。

②随着吸收反应的进行,吸收剂溶液的pH逐渐__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脱硫反应速率__________脱硝反应速率(填“大于”或“小于”)。原因是除了SO2和NO在烟气中的初始浓度不同,还可能是___________。

(2)在不同温度下,NaClO2溶液脱硫、脱硝的反 应中,在反应ClO+2SO==2SO+Cl的平衡常数K表达式为__________。

(3)如果采用NaClO、Ca(ClO)2替代NaClO2,也能得到较好的烟气脱硫效果。已知下列反应:

SO2(g)+2OH(aq)==SO(aq)+H2O(l)ΔH1

ClO(aq)+SO(aq)==SO(aq)+Cl(aq)ΔH2

CaSO4(s)==Ca2+(aq)+SO(aq)ΔH3

则反应SO2(g)+Ca2+(aq)+ClO(aq)+2OH(aq)==CaSO4(s)+H2O(l)+Cl(aq)的ΔH=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常用氧化剂,主要用于化工、防腐及制药工业等。以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为原料生产高锰酸钾的工艺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平炉”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2)“平炉”中需要加压,其目的是                    

(3)将K2MnO4转化为KMnO4的生产有两种工艺。

①“CO2歧化法”是传统工艺,即在K2MnO4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使体系呈中性或弱碱性,K2MnO4发生歧化反应,反应中生成KMnO4,MnO2             (写化学式)。

②“电解法”为现代工艺,即电解K2MnO4水溶液,电解槽中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阴极逸出的气体是          

③CO2的等电子体COS,分子 COS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4)高锰酸钾纯度的测定:称取1.0800 g样品,溶解后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摇匀。取浓度为0.2000 mol·L1的H2C2O4标准溶液20.00 mL,加入稀硫酸酸化,用KMnO4溶液滴定,滴定终点现象                 ,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 Cl2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D. Cl2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

 

查看答案

已知:SO32-+I2+H2O→SO42-+2I-+2H+。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NH4+、Fe2+、K+、I-、SO32-、SO42-,且所有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向该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下列关于该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

A.肯定不含I-               B.肯定不含SO42-

C.肯定不含有SO32-                    D.肯定含有NH4+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