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下列关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下列关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一定能发生

C.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D.当ΔH<0时表明反应为吸热反应

 

C 【解析】 试题分析: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木炭的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但需要点燃,点燃的目的是使其达到着火点,故A错误;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很容易发生。如:铝热反应2Al+Fe2O3Al2O3+2Fe是放热反应,但需在高热条件下以保证足够的热量引发氧化铁和铝粉反应,故B错误;C.放热反应是指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的总能量,在反应中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的形式释放,反之,就是吸热反应,故C正确;D.当△H<0时,表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C。 考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100 mL下列液体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A.自来水                           B.0.5 mol·L-1盐酸溶液

C.0.5 mol·L-1CH3COOH溶液          D.0.5 mol·L-1 KCl溶液

 

查看答案

CH3OH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合成气(CO和H2)来生产,主要副产物有CH4、C2H5OH等。已知生产CH3OH和副产物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CO(g)+2H2(g)CH3OH(g)  △H=-90.7 kJ·mol-1

②CO(g)+ 3H2(g)CH4(g)+H2O(g)  △H=-206.2 kJ·mol-1

回答下面问题

(1)若CO(g)和CH3OH(g)的燃烧热△H分别为-283 kJ·mol-1和-726.1 kJ·mol-1,则H2(g)的燃烧热△H为               

(2)下表列出了几种化学键断裂需要的能量数据。

化学键

C≡O

H-H

C-H

H-O

断裂1mol需要能量 / kJ

a

436

414

463

则a=            

(3)工业生产CH3OH过程中,提高合成CH3OH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              

(4)下表列出了在一定条件下,在3个1L容器中发生反应①时测得的一些数据。

容器序号

温度 /

物质的起始浓度 / mol·L1

物质平衡时浓度/ mol·L1

H2

CO

CH3OH

CH3OH

100

0.2

0.1

0

0.02

100

0.4

0.2

0.1

 

200

0

0

0.10

b

CO(g)+2H2(g)CH3OH(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容器Ⅱ中,开始时,v(正)           v(逆) (填“<、>、=”)

容器Ⅲ中,达平衡时 b          0.02(填“<、>、=”)

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容器Ⅲ中的比容器Ⅰ中的               (填“大、小、相等”)。

 

查看答案

反应N2(g)+3H2(g)2NH3(g)(△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I、II、III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问题:

(1)在3个阶段中,N2的平均反应速率(N2)(N2)(N2)中最大的是         ,其值是        

(2)H2的平衡转化率α(H2)、α(H2)、α(H2)的大小关系是                

(3)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          (填“正反应方向”或“逆反应方向”),采取的措施是                    

(4)第阶段时,化学平衡常数K1            ;第阶段化学平衡常数K2          K3;(填“>、<、=”)判断的理由是                 

 

查看答案

为探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某同学对可逆反应 “2Fe3++2I2Fe2++I2   △H<0”按下图所示步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说明:0.005 mol·L1的Fe2(SO4)3溶液颜色接近于无色。

(1)实验中要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才能进行实验Ⅱ,目的是             

(2)实验Ⅱ中,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证明                     

(3)实验Ⅱ中,ⅲ的化学平衡向         移动(填“正反应方向”或“逆反应方向”);ⅲ的现象是溶液变浅,该现象            (填“能”或“不能”)说明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如果前一空填“能”,则下一空不填;如果前一空填“不能”,则ⅲ的目的是           

(4)实验Ⅱ中,ⅱ的现象是                ,即能证明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发生了逆向移动。

(5)除了上图中的方法外,若要使该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逆向移动,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查看答案

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某兴趣小组用0.20 mol/L KI、0.4%淀粉溶液、0.20 mol/L K2S2O8、0.010 mol/L Na2S2O3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已知:S2O82+2I=2SO42+I2I2+2S2O32=2I+S4O62

(1)KINa2S2O3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2S2O8溶液当溶液中的Na2S2O3耗尽后溶液颜色将由无色变为蓝色为确保能观察到蓝色,S2O32S2O82初始的物质的量需满足的关系为:n(S2O82):n(S2O32             

(2)如果实验中不使用Na2S2O3溶液,可能存在的不足是                  

(3)为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

序号

试剂体积 V / mL

显色时间

t /s

K2S2O8溶液

KI溶液

Na2S2O3溶液

淀粉溶液

10

10

0

4

1

26.8

5

10

5

4

1

54.0

2.5

10

V1

4

1

108.2

10

5

5

4

1

53.8

5

7.5

7.5

4

V2

t1

表中V1 =             mL,理由是                ;V2 =           mL,理由是                    。显色时间t1大约是               

(4)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