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甲、乙、丙、丁、戊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略去,箭头表示一步转化)。下列各组物质中,不满足图示转化关系的是
| 甲 | 乙 | 丙 | 戊 |
① | SiO2 | NaOH | Na2SiO3 | CO2 |
② | Fe | H2O | Fe2O3 | H2 |
③ | Al(OH)3 | NaOH溶液 | NaAlO2溶液 | 过量CO2 |
④ | Na2O2 | CO2 | O2 | Na |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量铁在氯气中反应,1 mol铁失去的电子数为3 NA
B.6.4 g Cu与足量硫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数为0.2 NA
C.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后,产物的分子数为NA
D.常温常压下,0.1 mol NH3与0.1 mol HC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含0.1 NA个分子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钢瓶储存液氯或浓硫酸
B. 硅胶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C. 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2.5×10-6 m的颗粒物,它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
D. 神舟10号飞船所用太阳能电池板的材料是单晶硅
有机物A只含有C、H、O三种元素,常用作有机合成的中间体。16.8 g该有机物燃烧生成44.0 g CO2和14.4 g H2O;质谱图表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4,红外光谱分析表明A分子中含有O—H键和位于分子端的C≡C键,核磁共振氢谱上有三个峰,峰面积之比为6∶1∶1。
(1)A的分子式是 ,A的结构简式是
(2)有机物B是A的同分异构体,1 mol B可与1 mol Br2加成。该有机物中所有碳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没有顺反异构现象。B的结构简式是
乙酸正丁酯是无色透明有愉快果香气味的液体,可由乙酸和正丁醇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发生的副反应如下:
有关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见下表:
化合物 | 密度(g·cm-3) | 水溶性 | 沸点(℃) |
冰乙酸 | 1.05 | 易溶 | 118.1 |
正丁醇 | 0.80 | 微溶 | 117.2 |
正丁醚 | 0.77 | 不溶 | 142.0 |
乙酸正丁酯 | 0.90 | 微溶 | 126.5 |
已知:乙酸正丁酯、正丁醇和水组成三元共沸物恒沸点为90.7℃。
合成:
方案甲:采用装置甲(分水器预先加入水,使水面略低于分水器的支管口),在干燥的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1.5mL(0.125mol)正丁醇和7.2mL(0.125mol)冰醋酸,再加入3~4滴浓硫酸和2g沸石,摇匀。按下图安装好带分水器的回流反应装置,通冷却水,圆底烧瓶在电热套上加热煮沸。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分出生成的水(注意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仍保持原来高度,使油层尽量回到圆底烧瓶中)。反应基本完成后,停止加热。
方案乙:采用装置乙,加料方式与方案甲相同。加热回流,反应60min后停止加热。
提纯:甲乙两方案均采用蒸馏方法。操作如下:
请回答:
(1)a处水流方向是 (填“进水”或“出水”),仪器b的名称 。
(2)合成步骤中,方案甲监控酯化反应已基本完成的标志是 。
(3)提纯过程中,步骤②是为了除去有机层中残留的酸,检验有机层已呈中性的操作是 ;步骤③的目的是 。
(4)下列有关洗涤过程中分液漏斗的使用正确的是 。
A.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只要分液漏斗的旋塞芯处不漏水即可使用
B.洗涤时振摇放气操作应如图所示
C.放出下层液体时,需将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D.洗涤完成后,先放出下层液体,然后继续从下口放出有机层置于干燥的锥形瓶中
(5)按装置丙蒸馏,最后圆底烧瓶中残留的液体主要是 ;若按图丁放置温度计,则收集到的产品馏分中还含有 。
(6)实验结果表明方案甲的产率较高,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