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如图所示甲、乙是电化学实验装置。 (1) 若甲、乙两烧杯中均盛有NaCl溶液。 ...

如图所示甲、乙是电化学实验装置。

(1) 若甲、乙两烧杯中均盛有NaCl溶液。

甲中石墨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乙烧杯上方,发现试纸先变蓝后褪色,这是因为过量的Cl2氧化了生成的I2。若反应中Cl2和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且生成两种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甲、乙两烧杯中均盛有CuSO4溶液。

甲中铁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起始时乙中盛有200 mL pH=5的CuSO4溶液(25 ℃),一段时间后溶液的H变为1,若要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可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填写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g。

 

(1)①2H2O+O2+4e-═4OH- ②2Cl-+2H2OH2↑+Cl2↑+2OH- ③5Cl2+I2+6H2O═10HCl+2HIO3 (2)①Fe-2e-═Fe2+ ②CuO(或CuCO3);0.8(或1.24) 【解析】 试题分析:(1) 若甲、乙两烧杯中均盛有NaCl溶液。① 甲为铁的吸氧腐蚀,石墨是正极,石墨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O2+4e-═4OH-;② 根据电子流向,石墨是阳极,乙为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钠溶液,乙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2H2O H2↑+Cl2↑+2OH-;③若反应中Cl2和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且生成两种酸,根据电子守恒,5mol氯气失电子10mol,2mol I2得电子10mol,碘的化合价升高为+5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l2+I2+6H2O═10HCl+2HIO3;(2) 若甲、乙两烧杯中均盛有CuSO4溶液。① 甲为原电池,铁为负极,铁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②由2CuSO4+2H2O2Cu+O2↑+2H2SO4,要使溶液恢复原状态,可加入CuO(或CuCO3),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变为1,则c(H+)=0.1mol/L,n(H+)=0.2L×0.1mol/L=0.02mol,则由电解反应可知析出的Cu的物质的量为0.01mol,由Cu原子守恒可知,m(CuO)=0.01mol×80g/mol=0.8g,或m(CuCO3)=0.01mol×124g/mol=1.24g。 考点:本题考查电化学原理、化学计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某铁碳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铁碳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并探究浓硫酸的某些性质,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夹持仪器已省略),请你参与此项活动并回答相应问题。

探究浓硫酸的某些性质

1)按图示的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称量E的质量。

2)将m g铁碳合金样品放入A中,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

未点燃酒精灯前,AB均无明显现象,其原因是:                    _

3)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到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__性。

4)随着反应的进行,A中还可能发生某些离子反应。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任写一个)

5)反应一段时间后,从A中逸出气体的速率仍然较快,除因温度较高,反应放热外,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铁的质量分数

6)待A中不再逸出气体时,停止加热,拆下E并称重。E增重b g

铁碳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表达式)

7)某同学认为上述方法较复杂,使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和其它常用实验仪器测定某些数据即可。为了快速准确的计算出铁的质量分数,最简便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填写代号)

A 用排水法测定H2的体积

B 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残渣的质量

C 测定反应前后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

 

查看答案

世界环保联盟建议全面禁止使用氯气用于饮用水的消毒,而建议采用高效“绿色”消毒剂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一种极易爆炸的强氧化性气体,易溶于水、不稳定、呈黄绿色,在生产和使用时必须尽量用稀有气体进行稀释,同时需要避免光照、震动或加热。实验室以电解法制备ClO2的流程如下

(1) ClO2中所有原子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都满足8电子结构。上图所示电解法制得的产物中杂质气体B能使石蕊试液显蓝色,除去杂质气体可选用_________

A.饱和食盐水    B.碱石灰    C.浓硫酸    D.蒸馏水

(2) 稳定性二氧化氯是为推广二氧化氯而开发的新型产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二氧化氯可广泛用于工业和饮用水处理

B.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二氧化氯的使用范围

C.在工作区和成品储藏室内,要有通风装置和监测及警报装置

(3) 欧洲国家主要采用氯酸钠氧化浓盐酸制备。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国广泛采用经干燥空气稀释的氯气与固体亚氯酸钠(NaClO2)反应制备,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此法相比欧洲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科学家又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利用硫酸酸化的草酸(H2C2O4)溶液还原氯酸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法提高了生产及储存、运输的安全性,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四种短周期元素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请结合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W
 

X
 

Y
 

Z
 

结构

性质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离子化合物
 

焰色反应呈黄色
 

在同周期主族元
素形成的简单离
子中,离子半径
最小
 

最高正价与最
低负价之和为

 

 

1Z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           族。

2)上述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四种水化物中,有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其它三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该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3下列可作为比较XY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是           (填序号)。

A.自然界中的含量                     B.相应氯化物水溶液的pH

C.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             D.单质与酸反应时失去的电子数

②WXY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填对应的离子符号)

4W的一种氢化物HW3可用于有机合成,其酸性与醋酸相似。体积和浓度均相等的HW3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5Y单质和Mg组成的混合物是一种焰火原料,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所示的实验方案,测定混合物中Y的质量分数。

能确定混合物中Y的质量分数的数据有           (填序号)。

Amn                    Bmy                   Cny

 

查看答案

能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因此甲醇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

(1)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2CH3OH(l)3O2(g)   2CO2(g)+4H2O(g) △H=1275.6 kJ·mol—1

②H2O(l)   H2O(g)   △H=+44.0 kJ.mol-1

写出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某种甲醇—空气燃料电池是采用铂作为电极,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其工作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可表示为                    

甲烷也是一种清洁燃料,但不完全燃烧时热效率降低并会产生有毒气体造成污染。

已知CH4(g)+2O2(g)=CO2(g)+2H2O(l)    ΔH1890.3kJ/mol

2CO(g)+O2(g)=2CO2(g)    ΔH2566.0kJ/mol

(3)则甲烷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时的热效率只是完全燃烧时的________倍(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4)甲烷燃料电池可以提升能量利用。下图是利用甲烷燃料电池电解50 mL 2 mol/L的氯化铜溶液的装置示意图:

请回答:当线路中有0.1 mol电子通过时,________(填“a”或“b”)极增重________g。

 

查看答案

已知A、B、C、D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为Fe,D为氢气,则B一定为酸

B.若A、D为化合物,B为水,则C一定是气体单质

C.若A、B、C、D均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D.若A、B、C、D均为10电子微粒,且C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D常温下一定呈液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