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工业含铬(Cr)废水的处理原理是将Cr2O72-转化为Cr3+,再将Cr3+转化...

工业含铬(Cr)废水的处理原理是将Cr2O72-转化为Cr3+,再将Cr3+转化为沉淀.废水pH与Cr2O72-转化为Cr3+的关系如图1,实验室模拟工业电解法处理含铬废水的装置如图2:

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沉淀物

Fe(OH)3

Fe(OH)2

Cr(OH)3

开始沉淀的pH

1.9

7.5

4.3

完全沉淀的pH

3.4

9.7

7.6

请根据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含铬废水预处理的方法是                             

(2)电解过程中阳极质量减小,阴极有气体产生,写出两极的电极反应式:

阳极                      ,阴极               

(3)写出Cr2O72-转化为Cr3+的离子方程式:                      

(4)每处理1molCr2O72-,外电路中转移          mol电子。

(5)电解过程中解液的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处理过程中,当废水颜色不再发生明显变化时,切断电源,取出电极。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有Fe2+、Fe3+、Cr3+,若想用调节pH的方法得到纯净的Cr(OH)3沉淀,应先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再调节pH=         ,过滤后继续调节pH= 8。

 

(1)调节pH值至1左右 (2)阳极:Fe-2e-=Fe2+ 阴极:2H++2e-H2↑ (3)Cr2O72-+6Fe2++14H+ 2Cr3++6Fe3++7H2O (4)12 (5)增大 (6)H2O2 pH=4(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废水pH与Cr2O72-转化为Cr3+的关系图1可知:当pH为1时,Cr2O72-转化为Cr3+的转化率接近100%, (2)阳极材料为Fe发生氧化,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阴极,根据放电顺序阴极上是电解质中氢离子得电子的反应,即2H++2e=H2↑; (3)在电解池中,阳极是活泼金属铁电极时,则电极本身失去电子,即Fe-2e-=Fe2+,重铬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生成的亚铁离子氧化为三价,即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4)由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可知,每处理1molCr2O72-,需要6molFe2+,外电路中转移12mol电子。 (5)电解过程中阴极H+放电,发生还原反应,除Cr时也要消耗H+,则电解液的pH增大; (6)根据Fe2+、Fe3+、Cr3+完全沉淀时的溶液pH可知,在沉淀Cr3+时需要先将Fe2+氧化为Fe3+,为不引入新的杂质,同时考虑环境的污染,可选择使用H2O2氧化Fe2+,先调节溶液pH=(3.4~4.3)使Fe3+完全沉淀,而Cr3+不沉淀,过滤后继续调节pH= 8,促进Cr3+完全沉淀。 【考点定位】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原理及混合物的分离等。 【名师点晴】电解池中阳极电解产物的判断需要注意两点,即首先看“电极材料”:若阳极材料是除金、铂以外的其他金属,则在电解过程中,优先考虑阳极材料本身失去电子被氧化,而不考虑溶液中阴离子放电的难易。其次看“离子放电的难易”:若阳极材料是惰性电极,则在电解过程中首先分析溶液中离子放电的难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为我们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活动奠定了基础。我国制造航天飞船的主要材料是铝,因而其也被称为会飞的金属,请根据其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现在工业冶炼铝的化学方程式为                      

(2)铝锂合金是今年来航空金属材料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主要因为合金的某些性能优于各成分金属,其中包括                      等方面。同时铝锂形成化合物LiAlH4既是金属储氢材料又是有机合成中的常用试剂,遇水能得到无色溶液并剧烈分解释放出H2,LiAlH4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作

(填“氧化”或“还原”)剂。

(3)铝电池性能优越,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Al-Ag2O电池可用作水下动力电源,化学反应为2Al+3Ag2O+2NaOH=2NaAlO2+6Ag+H2O,则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正极附近溶液的pH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铝一空气电池以其环保、安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该电池的负极反应方程式为                          ;正极反应方程式为                   

电池中NaCl溶液的作用是                  ;以该电池为电源,用惰性电极电解Na2SO4溶液,当Al电极质量减少1.8g时,电解池阴极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L。

 

查看答案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FeCl3溶液时,需将固体溶于较浓的盐酸后按需要进行稀释,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出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3)实验室中常用NaOH溶液来进行洗气和提纯,当100mL 3mol·L-1的NaOH溶液吸收标准状况下4.48LCO2时,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4)常温下,浓度均为0.1mol/L的下列五种溶液的PH值如下表所示:

溶质

CH3COONa

NaHCO3

Na2CO3

NaClO

NaCN

pH

8.8

9.7

11.6

10.3

11.1

根据表中数据,将浓度均为0.01mol· L-1的下列四种酸的溶液分别稀释100倍,pH变化最小的是       

A.HCN         B.HClO           C.H2CO3     D.CH3COOH

根据以上数据,判断下列反应可以成立的是          

A.CH3COOH+Na2CO3═NaHCO3+CH3COONa

B.CH3COOH+NaCN═CH3COONa+HCN

C.CO2+H2O+2NaClO═Na2CO3+2HClO

D.NaHCO3+HCN═NaCN+H2O+CO2

(5)已知在Cu2+、Mg2+、Fe2+浓度相同的溶液中,其开始沉淀时的pH如下:

离子

Fe2+

Cu2+

Mg2+

pH

7.6

5.2

10.4

若向该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则先沉淀的是             (填离子符号)

判断Ksp[Fe(OH)2]           Ksp[Mg(OH)2](填“>”、“=”或“<”)

已知Ksp[Cu(OH)2]=2.5×10-20,若向该溶液中加入生石灰调节其pH,当pH=        时,溶液中Cu2+沉淀完全。[已知1g2=0.3]

 

查看答案

常温下,将某一元素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的浓度和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如下表:

实验编号

HA物质的量浓度(mol·L-1)

NaOH物质的量浓度(mol·L-1)

混合后溶液的pH

0.2

0.2

pH=a

C1

0.2

pH=7

0.1

0.1

pH>7

0.1

0.1

pH=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考虑其他组的结果,单从甲组情况分析,如何用a(混合溶液的pH)来说明HA是强酸还是弱酸?

(2)不考虑其他组的结果,单从乙组情况分析,c1是否一定等于0.2mol·L-1

(“是”或“否”)。混合溶液中c(A)与c(Na)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填序号)

A.前者大         B.后者大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

(3)从丙组结果分析,HA是           酸(“强”或“弱”)。该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4)丁组实验所得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中c(OH-)=          mol·L-1。写出该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精确结果(不能做近似计算)c(Na+)-c(A-)=         mol·L-1

 

查看答案

K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200mL,其中c(NO3)=2mol·L-1,用石墨作电极电解此溶液,当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L气体(标准状况),假设电解后溶液体积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溶液中c(K)=0.5mol·L-1

B.电解得到的Cu的物质的量为0.2mol

C.上述电解过程中共转移0.4mol电子

D.电解后溶液中c(H)=2mol·L-1

 

查看答案

氢镍电池是一种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污染的镉镍电池。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H2+2NiO(OH)2Ni(OH)2。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pH不断增大

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还原

C.电池充电时,阴极的反应为:2H+2e=H2

D.电池充电时,电子由阴极经过电解质移动向阳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